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而《论语》则是儒家思想的中心文本,《论语》的翻译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论语》译本发现,传统译本以“西方中心”理念为指导,主要采取替代翻译策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新译本不断出现,呈现“平等对话”的倾向,保留原文哲学体系、文字,采取保留翻译策略,这对确立民族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选取加拿大汉学家森舸澜2003年出版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森舸澜基于对已有中外译者的英译本(安乐哲和罗思文、白氏夫妇、刘殿爵、黄继中等)和中国传统注解(皇侃、程颐、朱熹、顾炎武等)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翻译。 具有文化特征的语词即文化专有项,是建立文化差异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翻译也会因此产生转向。动态顺应理论强调语言转换及语言内外的意义变化,本论文从动态顺应理论的角度研究《论语》中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同一原文的新译本会顺应当时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 结合纽马克、瓦拉霍夫和弗洛林的翻译理论发现《论语》里的文化专有项存在五种,分别是生态,物质文化,社会和政治文化,习俗和概念,人名。研究发现,森舸澜使用了艾克拉西11种翻译策略的6种翻译策略,分别是重复原文,音译,言语(非文化)翻译,文外解释,文内解释,绝对世界化(前5种为保留法,最后1种为替代法)。这些翻译策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度尊重原文。更重要的是,森舸澜会使用多种翻译策略组合来翻译一个文化专有项:选择两到三个翻译策略组合,由此提供给目标语言读者更多角度的信息。最后,翻译策略的选择是通过时间维度,语境和语言线性结构来实现动态顺应的。时间维度上,基于当前的中国文化地位及宣传研究情况,森舸澜选择了保留原文特点的翻译策略如重复原文和音译;充分观察语境的变化,森舸澜翻译文化专有项在其原本语境下的准确含义,使用言语(非文化)翻译、绝对世界化、文外解释和文内解释翻译策略;参考古文独特结构和语言线性结构,在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前提下,森舸澜利用言语(非文化)翻译和绝对世界化翻译策略,使译入语读者较容易理解文化专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