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党和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而出台的一项新农村建设工程。由此,蒙古族村落社会发生超常规的社会变迁,这是以现代化为指向的社会变迁,它具有特定的产生背景和时代内涵。回顾此次蒙古族村落社会的变迁,可以说是以一种“突变”的方式进行的社会变迁,其速度和覆盖面实属罕见。但从社会变迁的规律来看,它主要体现在物质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变革,而村落社会的群众参与并不是引领这次变迁的主旋律,行政力量的推动才是这次变迁的主导。但社会变迁通常是以“社会内部开启——外部延伸扩展”为主要形式的,这是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十个全覆盖”背景下的村落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却时常处于一种不知如何跟进和参与配合的情况,怎样应对和顺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不适应”问题,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研究以蒙古族村落民众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在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背景下,运用学科理论和方法,着力找准蒙古族村落民众在社会适应和产业转型方面的角色定位,对其传统观念和认知限界进行研讨,进而成为帮助有关部门决策,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民族村落地区党群、干群良好互动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作为绪论的第一部分中,主要阐述了选题理由、国内外研究状况、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内容,并把它作为本研究的起航作业。在第二部分中对所采用的学科理论进行阐述,以“社会转型”概念和时代特性为引擎,对其多样性、层次性和宽泛性等阐明的基础上,使其作为当今蒙古族村落社会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的理论铺垫。在第三部分中,作为重点研讨部分,对蒙古族村落社会“现代性转型”滞后的诸多阻碍因素逐个分析,强调经济层面的现代化不能替代文化等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并把后者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第四部分中,以“十个全覆盖”工程所带来的诸多现代化产业为蓝本,对民族社会的主体产业怎样转型问题进行研讨。着力点放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接轨的问题。在充分认定现代产业对蒙古族传统产业实现引领的前提下,重点放在“扶旧成强”方面,即以蒙古族当今主流产业为依托,向现代产业循序渐进地过渡视作蒙古族民族产业发展路径。在第五部分中,对村落民众的“社会化”问题进行研讨,并把它置于“现代转型”的现实期待和未来指向中,从村落社会传统和现代“并立”的现实出发,采取“点滴式”转型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新农村的过渡,特别是要在注重行政力量“推拉力量”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村落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实现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