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酰胺毒性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研究目的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甲酰胺生产现状,对甲酰胺的毒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而提出中国车间空气中甲酰胺的最高容许浓度.内容包括:甲酰胺的劳动卫生学调查和甲酰胺对动物的毒性研究.1.甲酰胺的劳动卫生学调查.选取接触甲酰胺作业工人64名作为观察组,同厂未从事化工作业的59名工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监测测量观察组甲酰胺接触水平,用自觉症状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测量精神状态,用临床体检和临床检验检查身体健康状况,用植物神经功能检查评价植物神经健康状况.经临床体检发现甲酰胺接触工人角膜充血、视力降低和皮肤丘疹症状明显,在相关性检验中角膜充血、视力降低和皮肤丘疹与剂量的变化吴现正相关.其它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均正常.在此暴露水平下,甲酰胺不对植物神经功能造成影响.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甲酰胺作用人员存在躯体不适和焦虑的状况.2.甲酰胺对动物的毒性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纯种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做甲酰胺的急性皮肤性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评价甲酰胺对皮肤和眼睛的毒性作用.综合该次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可得出结论:甲酰胺是一种对人体毒性较小的化学物质,建议将车间空气中甲酰胺最高容许浓度(MAC)订为13ppm,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订为12mg/m<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但如今它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虽然生物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这是个 “小科”, 大部分学校都认为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副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该学科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定位很迷茫,缺乏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生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提供了一种多样、高效的教学手段.本文以“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为例,从教学设计的内容入手,对初中物
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被普遍认同的“直升机的升力产生原因”进行质疑,澄清“直升机的升力”就是旋翼上下表面空气的流速不同而产生的压力差,并分析说明产生错误观念的原因.
研究了JGS3光学石英玻璃在真空、冷黑和能量为140 keV的质子辐照下光学透过率变化的基本规律.在辐照剂量大于5&#215;1014 proton/cm2后,主要引起230~250 nm的吸收带,其吸收峰
中图分类号:G632  《学记》中有言:“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
【内容摘要】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营造发展性语文课堂,本文提出了要以和谐的环境激发展、以适度的空间促发展、以自主的氛围助发展的观点,主张要给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关键词】以生为本 发展性课堂  【分类号】G633.3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发现者、探索者。教师一定不要抢学生的话,我们要相信孩子。在传统课堂
科学教材“阅读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资源普遍存在被忽视的问题.该问题的化解,需要科学教师理清“阅读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在科学教材中的定位,明确其在教学中
利用2009年夏季在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获取的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闪电活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闪电主要发生在6~9月,其中8月最多,占闪电总数的58.2%
本教学设计把“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当作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发展学生思
目的:该文采用卫生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从动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了甲基汞的雄性生殖细胞毒性及ZnMT对此毒性的拮抗作用,并对有关机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