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转化(Natural transformation)作为细菌基因水平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细菌主动摄取外源DNA,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上并稳定遗传的过程。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作为一种具有自然转化能力的细菌,这一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构建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但对其自然转化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GPS自然转化能力分布情况,并对tfoX的分子差异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转化(Natural transformation)作为细菌基因水平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细菌主动摄取外源DNA,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上并稳定遗传的过程。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作为一种具有自然转化能力的细菌,这一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构建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但对其自然转化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GPS自然转化能力分布情况,并对tfoX的分子差异及其介导自然转化机制进行初步探究。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对84株GPS野毒株和15株标准血清型菌株进行自然转化能力进行的鉴定,并将这些菌株的自然转化能力表型与血清型比对分析。结果显示44株菌株具有转化能力,55株菌株没有自然转化能力,并且所有划分为低毒力血清型菌株都具有自然转化能力,45%中等毒力血清型菌株具有自然转化能力,而只有29%的高毒力血清型菌株中具有自然转化能力。对NCBI上公布的副猪嗜血杆菌及其他四种细菌的自然转化的核心调控因子tfoX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副猪嗜血杆菌tfoX可分为两种分子类型,而这种分子差异在其他细菌中不存在。进一步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和测序分析对本实验室99株副猪嗜血杆菌tfoX序列进行分析,发现tfoX在所有副猪嗜血杆菌中都存在两种分子类型:44株与具有高自然转化效率的GPS菌株SC1401一致;55株与不具有自然转化能力的GPS参考菌株SH0165一致。并且这两种分子类型可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转化表型:所有SC1401 tfoX类型菌株都具有自然转化能力;所有SH0165 tfoX类型菌株都不具有自然转化能力。构建重组打靶质粒pK18-tfoX并通过自然转化转入SC1401构建tfoX基因缺失株,制备TfoX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缺失株是否构建成功。采用同样的方法将SC1401的tfoX基因替换为SH0165的tfoX基因。测定SC1401亲本株、tfoX基因缺失株及SH0165 tfoX基因替换株的自然转化频率,结果显示亲本株具有较高的自然转化频率,而缺失株和替换株自然转化能力丧失。采用荧光定量分别检测4株SH0165 tfoX类型GPS野毒株和4株SC1401 tfoX类型GPS野毒株的tfoX转录水平,结果显示tfoX的这种分子差异没有导致其转录呈现高、低两种水平。对SC1401亲本株和tfoX基因缺失菌株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较多富集在与碳源代谢相关的通路上。通过在SC1401生长环境中添加碳源再检测自然转化频率,发现菌株在丰富碳源环境下自然转化频率降低7倍左右,同时再在转化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AMP,发现菌株自然转化频率逐步恢复。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GPS不同菌株的自然转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自然转化与血清型(毒力)之间存在关联性。tfoX是GPS自然转化的核心调控因子,在GPS中tfoX存在两种分子类型,其分子差异可以作为判断GPS是否具有自然转化能力的分子标记。tfoX可能通过碳源的代谢来调节cAMP含量来调控自然转化功能。该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明晰GPS自然转化的调控通路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油菜是全球市场上重要的的油料作物,脂肪酸的成分会影响油菜的品质及用途,而芥酸含量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b HLH型转录因子MYC2在JA介导的植物生长发育、抗逆胁迫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外源JA会影响芥酸的含量,但MYC2是否参与芥酸合成的调控还不清楚。本文旨在对甘蓝型油菜BnMYC2转录因子进行功能分析,探究其在芥酸合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今后油菜的品质改良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
在疱疹病毒中,UL15、UL28和UL33基因编码的末端酶直接介导病毒DNA剪切和包装。研究显示,末端酶在胞质中复合形成后经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引导入核,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UL15蛋白NLS缺失后影响其自身的入核。目前对于DPV末端酶各亚基间相互作用情况及UL15蛋白NLS对末端酶和病毒的影响还尚不清楚。因
绵羊痒螨(Psoroptes ovis)是寄生于家养和野生动物皮肤表面的一种常见外寄生虫,其具有高度传染性,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P.ovis引起的皮肤损伤是宿主的主要病变,皮损区呈现以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主的皮肤炎症反应,且EOS的数量与P.ovis感染严重程度和易感性密切相关,表明EOS的聚集可能对P.ovis致病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哪些P.ovis抗原可促
株高是作物重要的农艺性状,作物矮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抗倒伏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加种植密度和提高产量。目前已发现了大量玉米矮秆基因,但由于不良性状的连锁及矮化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供育种利用的玉米矮秆种质资源有限。因此,发掘新的玉米矮秆基因,研究其矮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玉米矮秆突变体K718d、野生型K718及其F2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BSA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定位矮秆基因;利用RNA-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RNA分子。在病毒感染中,miRNA能通过调节基因转录来调控病毒的增殖。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链正股RNA病毒,主要感染禽类。miRNA在其它黄病毒感染中生物学功能已有许多报道,但在DTMU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中相关报道较少。研究DTMU
芽囊原虫(Blastocystis)和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E bieneusi)是目前常见的两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我国的人类、伴侣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中均有相关的报道,但目前还未有关于林麝源芽囊原虫的报道,林麝源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报道也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探究芽囊原虫及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圈养林麝中的分子流行特征、人兽共患潜力及芽囊原虫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从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PMT)是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介导PMT细胞毒性的宿主因子及其机制尚不清,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细胞趋化因子-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介导重组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Recombinant Pasteurella
目的 调查结直肠癌患者经济毒性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毒性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6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报告结局的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经济毒性应对策略简答表进行调查。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经济毒性总分为12.50,其中高经济毒性患者占82.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患病前就业情况、家庭储蓄、患病年限、临床分期、造口及其造口并发症、合并症进入回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为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感染鸭等禽类,引发浆膜炎、败血症等症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生存需要血红素和血红蛋白作为营养物质,但是关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对血红素转运机制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将RA-CH-1株的B739_1416鉴定为一种TonB2依赖性的血红素受体,并将其命名为Rhu R(Rieme
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一种全球性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我国也是该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该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由于包虫病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尤其是免疫逃避机制尚不明确,导致该病的治疗及防控仅依赖于有限的药物及疫苗,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虫体免疫逃避途径或许可以为将来包虫病的防控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