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研究功能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长期以来,翻译批评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一直受到源文本和对等理论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在功能理论提出之后,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翻译概念和翻译任务,而赋予翻译批评更多崭新和动态的视角。它给予翻译的本质以新的定义,并将诸如,翻译目的,发起者,翻译者,目的文接受者等元素纳入其研究范围。所有的这些元素都将翻译批评者从传统模式的枷锁下释放出来,并为翻译批评开辟了新的视角。中国的翻译批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也许会对近年来翻译批评开始逐渐将重点从文本转移到社会文化因素的趋势感到盲目自满,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们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翻译批评仍就处于传统翻译对等理论的控制之下,因此严重的阻碍了翻译批评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此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就是为今后中国翻译批评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首先是对功能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的回顾。功能理论不是突然出现的。自从翻译对等理论在协调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功能理论的发展可由三位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赖斯,汉斯·J·威密尔,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分为三个阶段。他们都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中国对于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在翻译批评的方法,标准,过程上要更加的理性,而且研究深度也更为深刻,而中国的翻译批评仍然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比较源文本和目的文本在语言上是否一致的方面。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应该重新调整我们的思考模式来进一步推进翻译理论的发展。在对功能理论的起源以及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作者又阐述了几个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诸如,翻译的本质,发起者的作用,翻译者的作用,以及其他一些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等。然后作者提到了功能理论中的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中目的法则为第一首要法则,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及文本类型的选择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既定的翻译目的。其他的法则如语内连贯,语际连贯,忠实原则都是功能理论中的次法则。通过这些原则,功能翻译理论成功解决了如意译还是直译,形式对等还是动态对等,做忠实于思想的译者还是忠实于语言的译者之类不可调和的矛盾。另外作者还依据功能理论对翻译批评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文本和对等给予了重新的认识。文本是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基础,但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来源,接受者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采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另外功能理论还抛弃了传统的将对等作为翻译和翻译批评唯一准则的做法,而是使我们对它有了一个更为动态和更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理解。既定的翻译目的决定了究竟是采取对等还是不对等作为评判标准;对等与不对等的关系也由相互代替转变为互为补充。最为重要的是,它采用了一种更为动态和灵活的标准---“充分”。充分标准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准则,它是一个体系,容纳了许多适合于不同情况的标准。这样翻译的可能性和翻译策略的空间就被提升了。另外此论文还着力构建一个功能翻译批评的模式使这项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实践性。功能翻译批评的模式是一个从下到上的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为了使这一模式更为形象具体,作者采用了一个文学翻译的例子,对于张谷若和吴迪的《苔丝》两个翻译版本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分析。分析着重于比较张的版本和吴的版本在标题,语言风格,以及文化因素的处理上的不同。基于他们共同的翻译目的即表现托马斯·哈代的独特写作手法和使苔丝的形象在中国读者中更加深入人心,作者对于他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评价。张谷若的版本在文化信息的传递上是比较成功的,而吴迪则在标题和语言风格处理上略胜一筹。而且吴迪的版本出现的要比张谷若的版本晚三十年,但很明显吴迪对于源文本的理解要比张谷若的更加深刻。这说明我们的翻译理论正在完善和发展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需要更多更成熟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文学翻译批评仅仅是整个翻译批评体系中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但我们仍能从这项分析中得到一点启示。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篇论文还是尽力为我们将来翻译批评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作者希望在功能理论的指引下翻译批评能更加快速的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来使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批评理论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