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商民主是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它自传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国人持续的关注和热议,可以说,中国目前的民主化研究已进入了协商民主的主流话语阶段。然而,就在“协商民主研究热”逐渐蔓延的同时,国内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对于协商民主的误解。本文将在对规范性的协商民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澄清一些对于协商民主的误读,考察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生长环境与发展动力,展望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空间。具体来说,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正文部分(第2章到第5章)内容如下:第2章介绍规范意义上的协商民主。二战之后,西方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协商民主由此兴起。与精英民主、多元民主不同,协商民主不存在一个核心的倡导者,学者们的观点各有差异,但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也有着若干公认的理念及制度模式。本章内容即围绕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制度模式而展开,最后在民主理论的谱系上对它进行定位。第3章分析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理论传播过程,澄清其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误读。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翻译引进与全面盛行两个阶段。由于“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字面上的相似性,可以说,在协商民主全面盛行之初,学者们对它的种种误解就已经产生。“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从缘起到目的、从理论到内涵都是不同的,“民主协商”的三种含义也与“协商民主”有着较大区别。本章在梳理协商民主在中国传播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学术界对于协商民主的误解,并分析误解所产生的原因。第4章考察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生长环境与发展动力。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中国存在着以现实国情、传统文化为代表的诸多有利于协商民主发展的因素,但事实上,国家主导型的社会、非竞争性的政治形态并不能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支持。寓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传统之中的“协商”,与协商民主所倡导的“协商”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显然,中国有利于协商民主发展的条件被高估了。但是,中国仍然需要协商民主。真正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的,是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公民深度参与的要求与决策质量提高的需要。第5章展望协商民主在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选举民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架构,其他民主形式,无论是参与式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只是民主的微观构成,协商民主只能镶嵌在选举民主的框架中,它的发展离不开选举民主的完善。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在我国的重要载体,它的功能历经了由协调向协商的转变,通过协商论坛的制度创新,人民政协可以走向协商民主。本文认为,协商民主为我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有益思路,然而,对于协商民主的借鉴,必须建立在对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以一种被误解了的理论来指导民主,不仅无法促进民主,还会导致我们偏离民主。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捷径,只有立足于理论与国情的现实,在恰当的领域推进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