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日本文坛之中,太宰治可谓是颓废派的代表人物。其经历五次自杀,最终以此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度过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复杂一生,并留下了与自我人生密切相关的众多作品。即使在身故后的数十年,太宰的作品仍然受到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喜爱,带给他们深远的影响。
笔者对太宰治的认知始于几年前,在《丧失为人的资格》读后感慨万分,遂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两三年里,通过大量阅读太宰的作品,逐渐对太宰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思考,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在复杂的性格外表下,究竟是怎样的情结导致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为了揭开这一谜题,笔者参考了许多评论家的意见并注意到“自恋”这一关键词。过去这一用语主要体现在心理学范畴中在生理乃至心理上对自我的怜爱,然而在心理学范畴中,对自恋的定义仍在发展。因此,本论旨在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出发,在文艺心理方向对其自恋情结进行定义。在先行研究中,对于太宰这一情结陈述最清晰的当属奥野健男在《太宰治论》中的定义:
“我所指出的太宰治的自恋情结,不单是对自我身体及容貌的自恋,更是包含了精神上观念上对自己存在的整体的爱恋。”
对于文学家的研究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太宰治的自恋情结并不应完全依靠心理学来进行论述。在日语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同义于“自恋”,即自我陶醉。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太宰治这一情结的本论当中,两者并无根本区别。
本论以奥野氏的观点为基础,深层挖掘太宰治自恋情结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其作为一个自我陶醉者一生中寻求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寻求”这一问题的解读,揭示了他进入平稳期后仍旧走向自我毁灭的深层原因。
第一章简要说明先行研究及本论的视点,并阐述了笔者对于太宰研究的思路形成。
第二章主要从成长环境入手,来追究太宰治复杂自恋情结的形成原因。生于津轻的地方地主家庭,是家中的第六子,带给他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名门意识。另外,在成长中受到良好教育,同时热爱文学,少年太宰治在文坛的登场可谓意气风发。名门意识加之天生的才华,是太宰治自恋意识的形成根本。另一方面,笔者着重说明由于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双亲的关爱,使太宰治具有生来的不安以及欠缺意识。借评论家有关这一意识的先行研究,阐明生活在不安之下的太宰所谋求的是他人的爱这一观点。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说明了为得到他人的爱,太宰治确立了“利他主义”这一伦理观这一论点。经过论证,“丑角精神”及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均为太宰治实践“利他主义”的方法及道路。
第四章叙述了在这一求爱之路上太宰所遭遇的挫折,包括被逐出家门、脱离共产主义运动、因病导致麻药中毒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疗养之一系列事件。为得到爱而为他人服务,却只迎来了接连不断的挫折,这对他的“自我”产生了重大的打击。
第五章,笔者对太宰最后的自我救赎进行了总结。受到重大伤害的太宰为救赎自我,以基督耶稣为榜样走上了自我圣化的道路,以基督耶稣的荣光来升华自己经历的痛苦。需要注意的是,太宰治过去曾扮演过犹大的角色,这注定他无法成为基督耶稣,意识到这一事实的太宰又意图走犹大的道路来反照基督的荣光,这反而加深了他的自我否定及自我鞭挞,结果非但无法治愈自我,更走上了不安败北的终途。
在终章中,笔者对全文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再次阐述本论的观点,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
笔者对太宰治的认知始于几年前,在《丧失为人的资格》读后感慨万分,遂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两三年里,通过大量阅读太宰的作品,逐渐对太宰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思考,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疑问:在复杂的性格外表下,究竟是怎样的情结导致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为了揭开这一谜题,笔者参考了许多评论家的意见并注意到“自恋”这一关键词。过去这一用语主要体现在心理学范畴中在生理乃至心理上对自我的怜爱,然而在心理学范畴中,对自恋的定义仍在发展。因此,本论旨在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出发,在文艺心理方向对其自恋情结进行定义。在先行研究中,对于太宰这一情结陈述最清晰的当属奥野健男在《太宰治论》中的定义:
“我所指出的太宰治的自恋情结,不单是对自我身体及容貌的自恋,更是包含了精神上观念上对自己存在的整体的爱恋。”
对于文学家的研究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太宰治的自恋情结并不应完全依靠心理学来进行论述。在日语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同义于“自恋”,即自我陶醉。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太宰治这一情结的本论当中,两者并无根本区别。
本论以奥野氏的观点为基础,深层挖掘太宰治自恋情结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其作为一个自我陶醉者一生中寻求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寻求”这一问题的解读,揭示了他进入平稳期后仍旧走向自我毁灭的深层原因。
第一章简要说明先行研究及本论的视点,并阐述了笔者对于太宰研究的思路形成。
第二章主要从成长环境入手,来追究太宰治复杂自恋情结的形成原因。生于津轻的地方地主家庭,是家中的第六子,带给他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名门意识。另外,在成长中受到良好教育,同时热爱文学,少年太宰治在文坛的登场可谓意气风发。名门意识加之天生的才华,是太宰治自恋意识的形成根本。另一方面,笔者着重说明由于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双亲的关爱,使太宰治具有生来的不安以及欠缺意识。借评论家有关这一意识的先行研究,阐明生活在不安之下的太宰所谋求的是他人的爱这一观点。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说明了为得到他人的爱,太宰治确立了“利他主义”这一伦理观这一论点。经过论证,“丑角精神”及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均为太宰治实践“利他主义”的方法及道路。
第四章叙述了在这一求爱之路上太宰所遭遇的挫折,包括被逐出家门、脱离共产主义运动、因病导致麻药中毒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疗养之一系列事件。为得到爱而为他人服务,却只迎来了接连不断的挫折,这对他的“自我”产生了重大的打击。
第五章,笔者对太宰最后的自我救赎进行了总结。受到重大伤害的太宰为救赎自我,以基督耶稣为榜样走上了自我圣化的道路,以基督耶稣的荣光来升华自己经历的痛苦。需要注意的是,太宰治过去曾扮演过犹大的角色,这注定他无法成为基督耶稣,意识到这一事实的太宰又意图走犹大的道路来反照基督的荣光,这反而加深了他的自我否定及自我鞭挞,结果非但无法治愈自我,更走上了不安败北的终途。
在终章中,笔者对全文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再次阐述本论的观点,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