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焦虑”主体问题研究--以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为中心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tic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布鲁姆是美国当代颇有声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误读”理论一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布鲁姆从考察作者的创作心理开始,反对传统的影响观,认为前辈诗人带给后辈诗人的只是“影响的焦虑”,而后辈诗人克服此种焦虑的方式就是“误读”。随着布鲁姆著作的中译本不断地出版,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其“误读”理论进行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尚不够细致,对布鲁姆从“误读”理论中所体现的主体观关注甚少。本论文就将以哈罗德·布鲁姆极具独创性的“误读”理论为核心,在细读其有关“误读”理论专著的基础之上,从“误读”理论的内涵、“误读”理论的主体性特征、“误读”主体原创性的对抗式呈现以及对“误读”理论的理性反思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概述了“误读”理论的理论内涵,分析了对哈罗德·布鲁姆构成影响的理论渊源,并将其“误读”理论与传统的影响观相比较,凸显出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对影响观的颠覆。
  第二章,结合哈罗德·布鲁姆的主体观,梳理了从浪漫主义到当代阐释学,之后到语言学瓦解主体意图,再到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这几个阶段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潜在论战,并且从“误读”主体的限定以及对于互文性的重构这两方面揭示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所呈现出的主体性特征。
  第三章,通过梳理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误读图示》这两本书中所提出的六种“修正比”、六种比喻以及六种心理防御机制,深探“误读”主体在与前辈的对抗中所采取的策略。并且以布鲁姆在后期进行文学经典研究时所著的《西方正典》中,布鲁姆对于弗洛伊德和莎士比亚之间相互对抗的论述为例,来阐述“误读”主体间对抗的实证。
  第四章,对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进行理性地反思,在肯定其颠覆了传统的影响观、创造了新的诗歌创作模式的同时,也指出他忽略了文学的动因以及历史的承继性等方面的不足,并指出“误读”理论给我国的文学理论界带来的“细读经典不可弃”、“人情文化需摒弃”等方面的启示。
  哈罗德·布鲁姆对主体的重视使得“误读”从一种“错误”转为“正确”,这是布鲁姆的独创,除此之外,布鲁姆的主体观还为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对博学宏词科与文学关系的探讨,以南宋初期骈文大家洪适的《盘洲文集》作为具体对象,从洪适的词科之路、词科文体的写作、洪适的骈文特点以及词科士人的诗、词特点四个方面,揭示南宋初期的词科对文学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梳理洪适从备考博学宏词科考试到中选的历程。首先从家庭背景的介绍、社会制度、个人因素三方面剖析了其与洪遵、洪迈三兄弟备考词科之原因;其次介绍了南宋博学宏词科考试制度、应考要
学位
公益广告为社会所需要,它既有利于公众利益,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营造,已成为了解一个国家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等的重要窗口,因此对其研究意义重大。另外,公益广告是引导公众实施某种公益行为,可视为一种指令行为。中韩公益广告中,社会公德类公益广告所占的比重最高,其主题内容上最贴近个人和公众,且与公众正确的行为规范有着很深的关联,可以说,此类公益广告对公众提出的某种要求,具有强烈的指令意义。指令类言语行为要指示人
学位
介词历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点,其句法功能主要是介引功能,可介引时间、处所等语义成分。本文将重点研究介词“在”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民族语言中引进空间、时间词的使用情况,深入探讨这些语言现象的成因。  首先,从历时角度考察古代汉语中“在”的语法化历程。本文主要深入研究了“在"虚化过程中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时期。先秦时期动词“在”占有绝对优势,其介词用法极少,正处于
学位
克尔凯郭尔认为在每一个被称为经典的艺术作品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和谐在其中回响,而这种和谐正是经典作品所具有的和谐品质,这种和谐品质指的是经典的艺术作品中具备这样一种特征:形式与内容两种力量的绝对和谐,这既包含非凡的题材经由适宜的形式而变得明晰,也包括恰当的表达媒介对题材本身性质的准确洞察和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一种超越了偶然性的幸运的遇合,使本属于一体的两种因素得以成为一体。他对莫扎特的《唐璜》极
学位
王德威是目前北美汉学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文学批评、华文文学、文学史书写等多个方向,而中国文学现代性是他关切的一个重点问题,且在大陆学界引起了众多关注和反响。  王德威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可用“探源掘流”来概括,其中贯穿着反思现代性的后现代视野。一方面他致力于发掘被五四主流叙事话语所压抑的晚清现代性,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源头推进至晚清时期。他以晚清狎邪等四大类小说为考察对
学位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他的文学场、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概念对文化艺术的阐释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围绕他的“习性”概念展开,以“差异、区分与解放”的思维逻辑,对布尔迪厄的“习性”理论展开研究。在以“习性”为统一的理论视野之下,揭示“差异”如何在“习性”的作用下被赋予“区分”,进而反思与解放“习性”。论文主体包括四个部分:  论文的第一部分,具体
学位
《创造101》的粉丝消费实践较为集中地体现出了当下中国粉丝消费的新表征。  第一,从消费的性质上讲,粉丝的消费是推动偶像诞生和节目进行的动力;第二,从消费的方式上看,粉丝之间为替偶像争夺资源而展开的竞争性消费愈演愈烈;第三,从消费的场景上看,粉丝的消费形成明显的聚集效应。  粉丝消费的上述表征内里有其文化逻辑与商业逻辑。  第一,粉丝生产性消费的文化逻辑,是其通过行使人造偶像的权力实现对现实与欲望
学位
詹姆斯·伍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学者,主要在报纸和期刊发表批评文章,其批评涉猎众多经典作品和当代作品。由于伍德的身份和面向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其文学批评总体上呈现出审美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在批评写作目标上致力于与大众读者审美品味的契合,同时在学术的边缘进行新的批评方式的尝试。  詹姆斯·伍德的文学观和所接受的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其个人文学批评观形成的背景。伍德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从
学位
生活虽然支离破碎,却可以通过游戏来修补它。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媒介之一,便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介入。事实上,玩家通过游玩电子游戏而形成的游戏经验,既是对混沌失控的日常生活体验的一种疗愈,同时也应视作是一种抵抗。电子游戏通过“明确目标与可行手段”的运作机制,“安全与冒险”的情绪反馈,以及集成的审美体验,塑造了一个个人努力与成长反馈得以平衡的世界。这一体验让玩家得以重新审视现
学位
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性的内核为理性与确定性,从止匕角度来看,后现代性的最大特征即为非理性与不确定性。在齐格蒙特·鲍曼看来,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理性经历了一个由霸权到退场的过程,身处其中的文化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此,以感性为质的文学艺术必然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即是对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流变过程中,理性地位变化而一定程度上引发的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不同呈现进行考察。  第一章对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