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型企业选择新三板挂牌,市场挂牌企业数量和总市值大幅增长。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市场已经拥有11630家挂牌企业,总市值达到49404.56亿元。然而与日益扩大的市场规模截然不同,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状况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诟病。为了改善这一状况,2014年8月25日新三板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制度实施初始阶段,企业做市热情高涨,做市转让企业数飞速增长,换手率有了明显提升,并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最近两年来,做市商制度优势尽失,新三板市场做市规模、交易情况不容乐观,做市行情归于平淡,甚至显现出下滑的态势。2018年1月15日市场更是引入了集合竞价交易制度,但在短期内市场流动性并没有发生预期中的改善。在这艰难时刻,有必要对做市商制度在新三板市场中的作用进行检验,从而巩固和完善新三板的交易制度,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本文首先对市场流动性、做市商制度以及做市商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施效果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接着在对做市商制度、新三板市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做市商制度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大量的图表展示了新三板市场总体流动性和不同交易制度下的流动性状况。随后在实证检验部分采取了涨跌幅、换手率以及Amivest流动性指标三个维度来衡量做市股票做市前后20个交易日的流动性变化。不仅如此,本文还选择了6只做市股票进行了流动性风险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做市转让股票的流动性要高于原协议转让股票的流动性,做市商制度确实改善了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但不可忽略的是,新三板市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这也表明集合竞价交易制度的引入也是大势所趋。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在最后部分提出了完善做市商交易制度、降低投资者门槛以及提高挂牌企业标准、完善退市制度等政策建议,以期增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