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分布和城镇化程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批具备高度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的“大都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和社会活动的频繁,使得这些城市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缓解城市化面临的负面影响,政府开始效仿西方,在大都市郊区着手兴建各类“新城”,扩大现有的城市空间,以转移人口压力和社会功能。各类“新城”在整体规划和政策设计实施中,强调城市形态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强调产业发展方面的新兴﹑科技﹑高端。但是,其中有不少“新城”人烟稀少,甚至因为空置率过高而成为“鬼城”或者“空城”,呈现出各种产城割裂的现象,对此有关学者、规划者和管理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首先,本文通过对产城融合和大都市郊区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对国内外关于产城融合中政府政策供给的文献材料做了综述,对公共政策供给滞后理论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其次,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对临港新城的概况和产城融合进程中既有政策供给及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引入情况、产业开发情况方面的成效进行了说明;继而,分析得出了政府“理性的无知”造成规划失误﹑公共设施配套政策供给的路径依赖﹑人口政策供给需求的非一致性﹑产业政策供给者注意力集中在制造业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政策供给滞后,影响了临港产城融合政策需求的满足;最后,从政策供给视角出发,针对临港产城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几条建议:一﹑评估城市规划,保证政策供给良好路径的延续性;二﹑政府发挥能动性,满足公共设施政策需求;三﹑扩大政策参与,满足多元人口政策需求;四﹑明确利益表达,保持产业政策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