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中国制造”国际形象媒体话语演变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1世纪1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在玩具、轮胎、牙膏等行业出现了危机事件,它便成为西方媒体中“危险品”的代名词。国外媒体肆意渲染“中国制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引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本研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词汇选择、转述话语等语言工具和梵戴克的宏观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以AntConc 3.4为数据统计工具,对《纽约时报》中有关“中国制造”约300,000词的报道进行了统计,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揭示了该报在上述时段中对“中国制造”的描述以及对“中国制造”态度的变化。作者试图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美国知名媒体是如何通过“中国制造”这一主题的呈现来构建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选取了1990年至2010年期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制造”的新闻报道进行历时分析,通过梳理“中国制造”报道的标题与新闻框架、话语立场与态度以及修辞特征,来考察“中国制造”二十年间的媒体形象演变过程。研究发现,“中国制造”的媒体形象变化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相关;美国媒体呈现的“中国制造”产品形象与中国国家形象彼此影响。同时,本文从文化话语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传播从文化话语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作者通过对《纽约时报》中选取的关于“中国制造”的报道进行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三个阶段对“中国制造”报道的主题的变化趋势为“盗版货—便宜货—危险品”。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词来形容“中国制造”产品,词汇带有的主观性随着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上升而增强,同时,消极转述动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显示出新闻报道的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倾向性。面对报道给“中国制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的国际信任危机,中国应该兼顾文化与产品的输出,大力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制造”的声誉,让世界能够正确理解“中国制造”。
其他文献
《年轻的实力者》由文艺春秋文库出版,讲述了日本当时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十二位年轻人的故事,较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职业生涯等等。笔者翻译实践内容为书中第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联合噻托溴铵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月于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急
随着期刊上网的迅速崛起,为了保障其顺利可持续发展,有关期刊网站评估标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根据期刊网站涉及到的有关质量评价环节,从与之紧密相关的网站整体,网站内容,网
2015年,我国顺利实现全国ETC联网。“华软·智能交通”支持和参与了全国十多个省份的ETC联网工作,为我国交通电子支付创新应用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未来,“华软·智能交通”将
本文归纳了基于等式的2种等间隔GM(1,1)模型,比较了这2种模型与常规模型的精度,算例显示:当发展系数a较小时,3种模型的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的精度一致;当发展系数较大时
电影,作为第七种艺术形式,以它最直观,生动,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各国人民分享自己的语言与文化。通过英文原版电影,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和具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国经济全面发展,跨国合作、交流也日益增多,在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也正在相互磨合、交融。随着我国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