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1世纪1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在玩具、轮胎、牙膏等行业出现了危机事件,它便成为西方媒体中“危险品”的代名词。国外媒体肆意渲染“中国制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引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本研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词汇选择、转述话语等语言工具和梵戴克的宏观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以AntConc 3.4为数据统计工具,对《纽约时报》中有关“中国制造”约300,000词的报道进行了统计,从历时的角度研究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揭示了该报在上述时段中对“中国制造”的描述以及对“中国制造”态度的变化。作者试图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美国知名媒体是如何通过“中国制造”这一主题的呈现来构建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选取了1990年至2010年期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制造”的新闻报道进行历时分析,通过梳理“中国制造”报道的标题与新闻框架、话语立场与态度以及修辞特征,来考察“中国制造”二十年间的媒体形象演变过程。研究发现,“中国制造”的媒体形象变化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相关;美国媒体呈现的“中国制造”产品形象与中国国家形象彼此影响。同时,本文从文化话语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传播从文化话语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作者通过对《纽约时报》中选取的关于“中国制造”的报道进行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三个阶段对“中国制造”报道的主题的变化趋势为“盗版货—便宜货—危险品”。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词来形容“中国制造”产品,词汇带有的主观性随着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上升而增强,同时,消极转述动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显示出新闻报道的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倾向性。面对报道给“中国制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的国际信任危机,中国应该兼顾文化与产品的输出,大力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制造”的声誉,让世界能够正确理解“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