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而肾小球滤过屏障中裂孔隔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蛋白尿的发生尤为关键。近年来发现了多个位于裂孔隔膜上的相关分子:nephrin、CD2AP、podocin、WT1等。本研究旨在检测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小球中nephrin、WT1的表达和分布特征,并与临床指标(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浆白蛋白)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探讨它们在蛋白尿发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择符合原发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诊断标准(24小时尿蛋白>3.5g,血浆白蛋白<30g/L)的患者共80例(男性50例,女性30例)。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肾小球微小病变组(MCN)( 20例,男15例,女5例), IgA肾病组(IgAN)(20例,男13,女7例,其中轻度系膜增生11例,局灶增生硬化8例,重度系膜增生1例),膜性肾病组(MN)(20例,男12例,女8例,其中Ⅰ期膜18例,Ⅱ期膜2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硬化组(FSGS)(20例,男10例,女10例,其中非特殊型FSGS 16例,顶端型FSGS 2例,脐部型FSGS 2例)。(2)选取10例(男5例,女5例)肾脏肿瘤切除术患者远离肿瘤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病综合征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肾小球nephrin、WT1的表达指数(EI)并进行组间比较。(4)测定各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白蛋白、血肌酐的水平,且分别与nephrin、WT1的EI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5)临床指标及实验数据以X±s表示,nephrin、WT1在对照组、肾病综合征各组表达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SNK法分析。(6)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试验指标:肾病综合征组患者平均年龄(39.64±16.30岁)与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33.90±13.03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分别为:(0.04±0.02g/24h)、(69.90±5.88μmol/L)、(39.44±3.55g/L)。肾小球微小病变组(MCN)、IgA肾病组(IgAN)、膜性肾病组(M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组(FSGS)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别为:(4.78±1.61 g/24h)、(5.55±1.86 g/24h)、(5.70±2.50 g/24h)、(4.54±1.63 g/24h);各组血肌酐水平为(76.43±16.85μmol/L)、(82.60±20.42μmol/L)、(78.10±22.46μmol/L)、(123.1±73.29μmol/L);各组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9.23±4.16 g/L)、(19.50±6.26 g/L)、(21.11±4.82 g/L)、(20.33±8.09 g/L)。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正常对照组nephrin表达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线状分布;肾病综合征各组nephrin在肾小球中分布不均匀,呈颗粒状或者团块状,部分区域染色明显减弱,部分区域线性消失。MN组(11.92±3.84)和IgAN组(11.70±4.13)与对照组(14.65±3.53)比较显著降低(p<0.05);肾病综合征各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WT1在正常对照组及肾病综合征组肾小球足细胞胞核及胞浆内表达。MCN组(2.54±0.85)、IgAN组(2.45±0.57)、FSGS组(1.93±0.31)与正常对照组(3.51±0.51)比较明显下降(p<0.05),MN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免疫组化结果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小球nephrin、WT1的表达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负相关(r=-0.216,p<0.05;r=-0.304,p<0.05),与血浆白蛋白正相关(r=0.300,p<0.05;r=0.338,p<0.05)结论:1肾小球内nephrin特异性地表达于足细胞,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线状分布;肾病综合征患者nephrin在肾小球中分布不均,呈颗粒状或者团块状,部分区域染色明显减弱,部分区域线性消失。MN组和IgA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nephrin的表达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负相关,与血浆白蛋白正相关。2 WT1在肾小球足细胞胞核及胞浆内表达。MCN组、IgAN组、FSGS组与对照组比较表达下降。WT1的表达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负相关,与血浆白蛋白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