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实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课程实施层次角度出发,教材的变化是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教材可以看成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研究就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每版小学数学教材都是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编写,但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却具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研究从《标准》出发,梳理出《标准》中对于教材编写的相关规定,即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素材、弹性、可读性。根据研究的可行性原则,对上面的几个分析维度进行了筛选、拆分和优化。最终形成了本研究的分析维度,即教材编写的整体性、情境和素材、呈现方式、习题、过程性和弹性。同时还结合《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具体分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本研究选择了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出不同版本的教材与《标准》的关系,并且深入挖掘不同编者的编写理念。通过访谈法了解一线教师对于教材的看法,以及教材与《标准》的关系。最后,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三版教材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的结论:三版教材均按照《标准》中的要求进行编排,都以数学知识为核心展开编排,都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也都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教材编排的弹性。但是每版教材却各有特点。在整体性方面,人教版和苏教版比较注重数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北师版注重学习者。在情境和素材方面,北师版教材的情境性最强,素材也最广泛。其次是人教版,苏教版教材的情境性最弱,素材范围最窄。在呈现方式上,人教版偏重于显性的呈现,苏教版是利用符号的形式引导学生解题。北师版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隐形地引导学生逐步解题。在习题方面,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计算的熟练程度,北师版则偏重学生对于算式背后算理的理解。在过程性方面,人教版和苏教版通过学习版块的设置渗透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北师版则是将知识形成的过程性融入教材的正文中。在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性方面,三版教材均通过例题和习题的设置,满足学生巩固知识的需求。在弹性方面,三版教材弹性最大的是北师版,中间的是苏教版,最小的是人教版。北师版无论在例题的解题思路还是拓展性习题的设置数量,都体现着较大的编排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