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0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摩·福斯特于1924年终于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它的发表立刻受到文学界的好评,并引发了诸多有关评论和争议。近80年来批评家纷纷从宗教,哲学,政治,文化,种族等不同角度去解读和透视这部作品的内涵。其中大部分认为《印度之行》含有较多的政治意义,然而福斯特却表明政治不是小说的唯一目的,“在这部小说的创作当中,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政治的,甚至也不是社会意义的”。如果读者想探寻它的真正内涵和寓意,那就非常有必要深入到隐含在政治背后的更广阔的空间当中。小说的题目取自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在1871年发表的长诗“通往印度之路”。福斯特向来以他的“唯有联结”为纽带,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和观念为参照点,折射出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民的分岐与斗争。这部小说被人称为是最先指向殖民主义的一颗锋芒。《印度之行》是帮助后殖民主义学者探讨东方主义和种族主义和混杂性等诸多后殖民指向的文学读本极品之一。本文分为三章,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从种族,性别和文化三方面对这部小说中的存在的冲突进行分析。第一章论述种族冲突。对小城钱德拉波分裂的布局的描写,暗示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种族区分;而作为印度象征的马拉巴山洞被描述成一个远观神秘又浪漫,近看则单调、混乱的地方。洞中的黑暗、神秘而又单调的回声,象征着印度是一个难以接近的地方。殖民者对当地被殖民者的社会压迫则是种族冲突最直接的体现。第二章论述性别冲突。罗尼和阿德拉这对恋人,因为对印度和印度人的观点和态度不同而最终分手。阿齐兹和阿德拉的冲突的集中体现就是山洞事件,而导致这一事件的真正原因是阿德拉对于阿齐兹和印度人的歧视。女性的边缘化是性别冲突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三章论述文化冲突。这一章主要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超越文化联结的文化霸权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对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进行剖析。本论文最终暗示,如果殖民主义不被彻底铲除,国际间的平等不能真正建立,精神上的隔阂不能超越,英印两国人民的真正的友谊联结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其他文献
<正>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课外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
<正>一、设计思想与教学目标二氧化硫是高中化学中众多元素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物。它因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融多向折射于一体(见图1),使其成为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来教师教学
随着现代生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为进行性别选择已经成为现实,并获得普遍性与易得性。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目前我国的男女性别比例出现了失衡的状况,给
<正>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元素之一,约占人体质量的1.5%~2%,调节人体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要依靠它的存在,钙的代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
<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于2003年4月出台,今年又将在4个省市使用新教材。结合新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要求及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写成此文,愿与广大同
条约保留制度是国际法所特有的一项制度,其最初来源于习惯国际法,后经历了从“全体一致”规则到“和谐一致”规则的重大转变。从理论层面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所确立的保
<正>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前途,旨在“以人为
本论文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现代科技推广为切入点和主线,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广西恭城县西岭乡东面村瑶族妇女接受以及使用抛秧技术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田野考察。本论文认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了世界。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已由一般意义上的非传统威胁上升为国际公害,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随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变。翻译与语言、文化不可分割,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标准也各不相同。翻译研究的对象也在从作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