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体质学为理论指导,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月经过少的情况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试探求月经过少患者中医体质的基本特点,分析女大学生月经过少的发生现状及生长环境,月经情况,个性特征,心理等因素对月经过少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把握月经过少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月经过少易患人群的偏颇体质进行早期调整及干预,减少本病的发病率,为临床上月经过少的患者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及治疗方案。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制定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及自行拟定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判定标准》,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自愿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共收回调查问卷1483份,回收率为98.87%,首先筛选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筛选出的有效调查问卷1475份,有效率为98.33%,根据月经过少的诊断标准,筛选出月经过少者189份,将其作为病例组。在正常人群的调查问卷中,用随机抽样法按1:1比例随机抽取189份作为对照组。建立原始数据库,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月经过少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本病易患人群的偏颇体质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89例病例组中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为:阴虚质(25.40%)>气郁质(17.46%)>阳虚质(16.40%)>血瘀质(9.52%)>气虚质(8.47%)>平和质(7.94%)>湿热质(6.35%)>特禀质(4.76%)>痰湿质(3.70%)。2.189例对照组中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为:平和质(25.40%)>气虚质(18.52%)>阴虚质(15.87%)>气郁质(9.52%)>阳虚质(8.47%)>痰湿质(6.88%)>湿热质(5.82%)>血瘀质(5.29%)>特禀质(4.23%)。3.病例组与正常组在饮食习惯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4.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月经经质、经色、运动、睡眠及情志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出生方式、母喂养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阴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为在校女大学生月经过少的易感体质。2.情志失调、饮食失宜、缺乏运动、睡眠质量及睡眠习惯差均易导致在校女大学生月经过少的发生。3.在校女大学生月经过少多伴有月经的经色、经质的异常变化。4.基于中医体质的可调性,通过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探讨,可对本病的易感人群,进行早期的调理干预,纠正或改善易感人群的偏颇体质,避免发病相关因素,对月经过少进行预防和保健,以减少月经过少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