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宪改模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问题和意义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政治体制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稳定性是其追求的重要形式价值之一。然而,正是宪法的稳定性,促成了其保守性倾向,在转型社会中,这种倾向尤为突出。一方面所有的政治改革必须在宪法规定的秩序框架内进行;另一方面,作为旧秩序象征的宪法也势必成为改革的对象,宪政改革成为政治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台湾的“宪改”经验中除了“宪制”内容的改变,“宪改模式”的选择也相当重要。本文即以台湾“宪改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容、特点及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台湾“宪改模式”的功能及影响。二、主要观点和结论本文在宪法学理论及政治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及亨廷顿的民主化研究模型,对台湾“宪改模式”的内容、政治功能和成因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在国民党主导的“宪改”时期,台湾“宪改”形成了渐进式“修宪”,并以体制外会议政党协商、“国大”垄断“修宪”、“修宪”内容以政治为主兼预告性质、“增修条文”体例等为具体的承接方式。在台湾“宪改政治”中发挥着政治稳定、政治协商、议题设置、政治控制以及增强政权合法性等政治功能。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宪改”则出现了“制宪/修宪相对化”的趋势。形塑台湾“宪改模式”的因素可分为岛内、岛外两类。岛内转型政治生态主要取决于民主化过程中的威权政权的相关特点及岛内政治力量的互动。岛外则主要有大陆和美国的影响。三、文章基本结构第一章,导论,说明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介绍本文运用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概念,并简要总结了与选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首先通过对“第三波”民主化国家宪改经验的总结,概括出四种“宪改”模式。其次,简要回顾台湾十几年来的“宪改经验”,并与“第三波”民主化国家相对照,分析台湾的“宪改模式”为渐进式“修宪”。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宪改”则出现“制宪/修宪相对化”趋势。第三章,主要分析台湾“宪改”的具体承接途径及其政治功能。第四章,主要运用亨廷顿研究“第三波民主化”的分析框架,论述台湾“宪改模式”的政治成因。指出威权政权合法性、意识形态以及岛内政治力量斗争对台湾“宪改模式”的形塑。此外,大陆因素和美国因素也对台湾“宪改”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五章,指出民进党执政时期台湾“宪改模式”的新趋势,即“制宪/修宪相对化”。并进一步分析其理论基础,描述台湾“宪改模式”的复杂性。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HCPT-PBCA-NPs),研究制备工艺并优化处方。方法采用微乳化聚合法制备HCPT-PBCA-NPs,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
分散控制系统(DCS)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引进机组进入我国火电厂控制领域,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国产DCS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对于国内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一直都是国外DCS
本文基于穆勒自由观与柏林自由观的论述与比较,梳理出从穆勒开始到柏林的自由观之坚持,即对人的最低限度自由领域的坚持,或消极自由的坚守。对比分析两人的理论,无论是穆勒的
现如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于光学实验,是对以往实验方法的突破和创新,能全面揭示光学现象、彰显物理内涵。以Matlab为基础,探究傅里叶光学实验的计
过定位是不正确的定位,在工件加工中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确定定位方案时,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过定位。传统阐述的消除过定位方法缺少具体的规则,导致难以解决一些疑难定位
在密尔所生活的19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动,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后,新的社会构成呼唤新的民主制度来实现不只是多数人的也是少数人的自由。另外,密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最核心的制度构建就是国家制度的构建,而任何国家制度的构建都离不开国家理论的支撑。因此,国家理论历来在国家政治制度理论的研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社
【正】近十年来,数学活动经验大约经历了两个认识发展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公民身份表示的是在民主制国家中,公民与国家之间以权利与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关系,是政治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公民身份的解释有两种理论传统:强调权利的自由主义传统和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展,高校进入突发和危机事件高峰期,危机频发严重损害学校形象和信誉,所以在危机公关中必须强化危机传播意识,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