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Diasporic Identity in A House for Mr. Biswas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深切关注后殖民国家的文化发展,并逐渐意识到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性。关于后殖民社会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后殖民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V.S.奈保尔在其小说和游记中极大地关注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其故乡印度和出生地特立尼达以及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的非洲。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主要探索民族文化的危机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诸多问题。作为他的早期杰出作品之一,《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描述了印度移民在特立尼达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和身份的过程。该小说主要揭示移民艰难地追求独立,自6由和身份的历程。流散身份认同主要是指位置和身份之间的关系。本论文运用流散身份认同这一概念来阐释小说中三代印度移民不同的命运。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老一代移民妄图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社会中,第二代试着学习如何与当地人相处和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第三代则选择出国留学去寻找实现梦想的途径,并逐渐习惯于西方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模式。本论文旨在说明移民身份危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同时也揭露了虽然在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下,寻找身份的过程极其艰辛与痛苦,但印度移民们正在逐渐适应以宗主国文化为主的社会,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复杂的和混杂的身份。
其他文献
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学者,戴维·洛奇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领域颇有建树。作为“校园三部曲”之一的《小世界》是洛奇评价最高的作品之一。本论文力图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剖析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与托尔斯泰一样,堪与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相媲美,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家。他在
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一直强调对源语文本的忠实,使得源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拥有毋庸置疑的主宰地位,以至于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其他因素与参与者。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将翻译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