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文学载体,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常被认为难以翻译。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中国古诗独特的形式和结构很难通过翻译传递到英文诗歌中去。然而,即使这种形式和结构在译文中得以保留,也常常要以损失意义和意象。许渊冲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音美、形美、意美,而在翻译中,这三美通常难以同时满足。译者通常要尽其所能使译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同时,还应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美学特征,以便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和语言。除此之外,译者还应该使其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以上涉及的三点要求恰好与目的论三原则相对应。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提出,任何翻译都是有目的性的行为。根据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是译文应该实现的目的,译者有权在忠实的基础上对原文作出调整。也就是说,目的决定策略。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服务于翻译目的。因此,译者有意识或有目的的策略选择必定会产生创造性叛逆。目的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本文的理论框架就建立在这三个原则基础上。本文所选取的例文旨在揭示目的论三原则是如何用于指导翻译实践,以及检验所列举例文是否符合三原则的要求。首先,本文作者用庞德和斯奈德的翻译来说明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其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过程中字词的选择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改变。其次,本文作者选取“银河”“黄泉”“玄宗”“杜鹃”等文化负载词来说明译者如果采取翻译策略来帮助外国读者理解和欣赏古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历史典故。最后,本文作者选择辛弃疾的《丑奴儿》,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古诗的翻译来说明译者是如何在译文中实现原诗美学的再现。总之,本文通过中国古诗的英译,强调目的论三原则理论对古诗英译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本文所引用的例证及其译文,不仅体现了中国古诗的文体特色,更体现了目的论用于分析和研究古诗英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从目的论角度为以后的古诗英译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素材,唤起广大翻译工作者对古诗英译的关注,丰富古诗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