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多声部性——试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解读小说《宠儿》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这部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和倒叙等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宠儿》中充满了主人公寻求黑人自我身份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重建曾被奴隶制剥夺的身份这一主题,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对话关系。因此,本论文选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复调理论有助于读者关注《宠儿》中每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尤其是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声音,从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碍主人公塞丝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样遭遇的黑人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 复调理论为《宠儿》中主人公的身份确认提供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间、黑人内部之间、黑人与白人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内涵。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亦称对话理论)充满着人文精神。它关注每一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同一主题,展现多声部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结构的开放性、未完成性等特点。对话在文本分析中具体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宠儿》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并回顾了《宠儿》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作者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宠儿》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托妮·莫里森将非洲的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具有多重声音的文本结构。托妮·莫里森利用非洲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之间的对话性来寻求解决非洲黑人文化的认同与获取黑人身份的办法。其次,展现了小说主要人物寻求自我身份的声音。 《宠儿》体现了托妮·莫里森对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做的尝试与努力,这对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其他文献
用英语进行全球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以电脑作为媒介。如何将电脑技术运用到外语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与中国语言教学改革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同步电脑媒体交流技术
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中的游戏概念,探讨诗歌翻译作品中的模仿与再创造现象存在的意义。游戏概念在伽达默尔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是探讨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入门
期刊
从传统的文学评论角度来看,英国小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它们分别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英国小说分为“萌芽”、“发展”、
自20世纪初叶,美国的犹太裔作家开始成规模地登上美国文坛,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犹太作家群”。美国犹太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美国犹太作家的
学位
期刊
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冲突话语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也无时不在、无刻不有。所谓冲突话语,就是说话双方由于所受的教育和人生阅历不同,必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们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注意到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教师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习上,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二语习得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本身所决定。国外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