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文学研究者们大都从作品风格上把沈从文汪曾祺二人归并为一个流派——京派。不可否认沈从文汪曾祺二人的师承关系、二人创作风格上显现的一些相通之处,但沈从文汪曾祺毕竟是两个人,二人审美意识、生活背景、人生理想各不相同。该文试图通过仔细推敲二人创作中相同的主题,寻找这些主题在文本中显现出的不同风格,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我们将会发现:看似极相近的两位作家,其风格其实迥异。文章从三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从爱与美的主题入手。这是沈从文汪曾祺创作中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沈从文的作品里,爱与美是不得长久的,注定要凋零,人的力量总是不敌造化的玩弄,所有美好的人情人事最后只剩悲哀和沉痛;但在汪曾祺的笔下,爱与美就包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民风习俗,处处都充满着爱的情感与美的形式,带给人们希望和温暖。一冷一热,二人完全不同。
第二,从人性的主题讨论二人的不同,沈从文通过追索自然原始的人性和抽象神性的人性的方式来重建自然健康的人性;汪曾祺则拒绝形而上的思索,坚持向善原则,通过歌颂美好,化解鄙陋的方式,为我们建造了一种现实和谐的人性。在人性探讨所达到的程度上,一个突兀深刻,一个平缓浅显。
第三,从文化心理角度分析沈从文汪曾祺风格的成因。湘楚文化孤绝、忧郁的特质和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交织一处,使沈从文以一个漂泊水手般的苍凉感受抵达了生命价值的源头,追索生命的本质,并勇敢地直面了死亡这一生命无奈的命定。江南士大夫文化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他取消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士大夫的智性、闲适、谐谑,发掘日常生活的美好,以一颗仁者之心编织温热的梦,补缺现世,净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