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致病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疾病,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导致PBC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对PBC的认识起步较晚,研究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目前尚无全面大规模地域性临床资料的汇总分析和汉族PBC病人遗传易感性的研究。因此,加强对PBC临床特点、遗传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非常必要。本课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力研究江苏省421名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比较了 PBC-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PBC-HBV)患者与单纯PBC、单纯HBV患者之间的临床差异。同时利用重组技术克隆3种线粒体抗原的全长片段,而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来鉴别421名PBC病人的抗线粒体抗体(AMA)M2亚型分布,分析针对不同线粒体抗原反应的AMA-M2亚型的临床价值。除此之外,还对184例接受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并且随访达到1年以上,临床信息完整的PBC病人进行应答评价,分别使用巴塞罗那标准和巴黎I标准对这些病人进行UDCA应答效果判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PBC病人的多数临床特征与国外报道相似,但仍有地域性差别,中国PBC病人初次就诊的病情和症状更为严重。PBC患者与HBV患者入院症状有相似性,诊断时需要明确它们的特点,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胺转肽酶(GGT)对于从HBV中鉴别诊断出PBC-HBV具有重要意义。抗PDC-E2,抗BCOADC-E2和抗OGDC-E2 AMA-M2亚型阳性阴性组就诊时生化数据无明显差别,抗BCOADC-E2抗体检出率较欧美国家小样本量检测结果明显提高,抗OGDC-E2在检测中单独阳性率低,BCOADC-E2与UDCA应答效果不佳相关。UDCA对中国PBC病人的病情确实具有控制作用。第二部分则是探究TNFSF15基因对PBC致病的影响。本文共收集了 1136例PBC患者与759例对照组人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设计引物对TNFSF15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确认TNFSF15编码区是否携带有特殊突变与中国汉族PBC人群遗传易感性相关,从而更进一步阐明TNFSF15基因上的多态性是如何作用于个体而使其易发PBC。研究表明:TNFSF15编码区的突变集中在1号外显子和4号外显子上。1号外显子上有2个错义突变,分别是Lys27Glu和Pro45Ser。4号外显子上有两个同义突变和两个错义突变。错义突变是Gln104Lys和Phe110Leu。通过对突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发现,Lys27Glu,Pro45Ser和Gln104Lys这3个突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能是PBC病人体内偶然发生的事件,与PBC的致病机理不相关。Phe110Leu突变发生在活性片段中,但是正常人中同样会发生此类突变,且两组无显著性差别,可能是TNFSF15的一种常见突变,与PBC发生不相关。TNFSF15与PBC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