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孔介质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殊的性能,广泛存在和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因此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多孔介质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多物理场耦合方向。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仔细研究了多孔介质耦合内在机理,建立了众多弱耦合场的控制方程。这些控制方程使得场与场之间耦合效果减弱,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且精度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强耦合控制方程。强耦合控制方程将耦合作用直接构造到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孔介质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殊的性能,广泛存在和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因此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多孔介质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多物理场耦合方向。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仔细研究了多孔介质耦合内在机理,建立了众多弱耦合场的控制方程。这些控制方程使得场与场之间耦合效果减弱,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且精度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强耦合控制方程。强耦合控制方程将耦合作用直接构造到控制方程中,物理上更加合理,结果上更加准确。因此当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能够快速得到合适的结果。考虑到多孔介质多物理场耦合难度较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个场进行耦合,即多孔介质的热流耦合。研究对象为多孔介质圆管,流动采用Brinkman流动模型,温度采用局部热非平衡模型(即LTNE模型),边界条件在入口处为非均匀的温度边界条件,外壁面为恒温,流体从一侧流向另外一侧。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中PDE模块的求解,得到流体速度场,流固双温度场以及努塞尔数,最后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于努塞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达西数(Da)和毕渥数(Bi)的增加,努塞尔数(Nu)先增加后趋于渐近值;佩克莱特数(Pe)的增加会导致Nu单调增加;相反,导热比(Κ)和黏度比(M)的增加将导致Nu先减小后趋于渐近值。该发现有利于对局部热非平衡情形下多孔介质圆管内的非达西强迫对流提供更深的理解。之后,本文又建立了三场强耦合方程,即渗流场,双温度场以及应力场。渗流场是基于达西定律建立,并且同时考虑了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贡献,其余两场也均考虑了另外两个场的贡献。温度场为LTNE控制方程即将流体固体温度分开考虑。物理模型采用中间钻孔的无限大多孔介质平板。初始条件各自场因变量均为0,边界条件只有温度条件改为恒温,其余条件与初始条件相同。经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PDE模块进行求解,得到了应力场、应变场、孔隙压力场和双温度场的分布,结果发现,即使30℃的温度差也会对多孔介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于多场耦合的影响:随着固体体积热膨胀系数的增加,多孔介质骨架的应力减小;孔隙压力随着流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固液界面传热系数的增加,固体温度降低,流体温度增加,同时,流体与固体温度差减小;固体导热率对固体温度影响较大,对流体温度影响有限,且随着多孔介质固体骨架导热率的增加固体温度在升高;较大的流体导热率会对流体产生较大的影响,流体温度快速提高,固体温度只是稍微略有提升。本文的研究对多孔介质的热流耦合强制对流换热问题以及热流固三场强耦合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开展了有限元分析,所得模型和数值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多孔介质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为相关实验或解析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弹跳机器人具有灵活性、高动态性以及优越的爆发性,且因为它具有优异的跳跃能力和越障能力。所以弹跳机器人适用于火星探索,灾后救援,地形侦查等地形复杂的环境。本文设计的是仿蝗虫弹跳机器人,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弹跳机器人单腿机构的构型。为实现稳定、可控的爆发式弹跳,弹跳机构应满足起跳后躯干的翻转运动小、足尖运动轨迹为近似直线、足尖运动范围较大、应能实现爆发式驱动等设计要求,据此本文选定
在汽车制造企业中,汽车表面缝隙的尺寸是判断车身覆盖件匹配精度的关键指标。车身覆盖件匹配精度对汽车的外观、性能以及消费者的驾驶体验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尽管国外市场上有着先进的缝隙尺寸检测设备,但是其价格太过昂贵,加上现在国内针对车身表面缝隙尺寸检测方法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所以目前国内汽车厂商对于缝隙尺寸的检测手段依然以间隙尺、游标卡尺或塞尺等接触式测量方法为主。传统的接触式检测方法不仅容易受
内丝接头作为汽车刹车系统的构成部分,是保证刹车系统有效且稳定制动的关键零件。生产企业对内丝接头出厂前的质量检测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人工检测精度差、漏检高且检测标准一致性难以保证。为此本文针对内丝接头外观缺陷检测的问题,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内丝接头转体完整性检测、凹槽异物检测以及紧固套表面缺陷检测的算法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在图像采集方面,根据转体、凹槽以及紧固套这三个待检测区域以及
纳米晶金属材料具有高的强度但是塑性却较差,其原因是位错匮乏。纯铜经表面纳米化处理,表面纳米晶展现了大塑性,但是其弹性应变较低,经计算只有0.5%。本课题组前期对马氏体CuZnAl(M)合金进行了表面纳米化处理,制备了邻接相变基体的纳米晶金属复合材料粗晶M/纳米晶α-CuZnAl合金板材,发现马氏体CuZnAl合金表面α相纳米晶的弹性应变(3.2%)显著高于粗晶α/纳米晶α-CuZnAl合金表面α相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锂硫(Li-S)电池具有成本低、能量密度高(2600 Wh kg-1)、性能优越等优点,是公认的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电池。然而,由于硫导电性差、嵌锂后显著的体积膨胀、可溶解多硫化物(Li PSs)的穿梭效应,以及Li PSs中间体转化缓慢等问题,Li-S电池的商业化一直受到阻碍。目前最普遍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碳材料在物理上限制Li PSs的穿梭效应,同时以其良好的吸附能力和导电性来提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各类可再生能源储能装置中,锂离子电池因其绿色清洁等诸多优点发展迅速。目前,随着各类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制成功,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是正极材料的性能。近期,可发生多电子转移反应的金属氟化物正极材料广受关注。在各种金属氟化物中,氟化铁具有理论容量高、成本低等特点。但是氟化铁中的离子价键作用强导致其导电性差,且转化反应
TC4钛合金是一种中强度α+β型钛合金,具有耐腐蚀性好、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航空紧固件材料。冷镦成形钛合金航空紧固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成形精度,同时降低加工成本。但在室温条件下,TC4钛合金的成形性极差,极易出现断裂现象。目前,热镦成形TC4钛合金紧固件的方法应用广泛,但热镦成形紧固件存在较大温升,影响材料性能。温镦成形TC4钛合金紧固件,不仅效率高、能耗低、成形零件的力学性能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新能源电池,其内部包括流体流动、气体扩散、催化层中化学反应、电池内部温度传递。本文通过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二次电流、布林克曼方程、浓物质扩散和固体传热模块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电场-流场-浓度场-温度场多场耦合情况下,电池内部物质传递以及电化学性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行研究。(1)建立了一个单相非等温直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目前碳纤维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强度、自润滑性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碳纤维表面光滑且疏水,与尼龙产生的弱界面影响材料性能,制约着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大量研究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纤维表面改性提高了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增强了机械性能。但仍存在改性方法复杂、生产效率不高、改性增强效果难以预测等问题,因此碳纤维的改性工艺与复合材料的性能预测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工作通过电还原接枝的方法,在
本文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11,Ui O-66-NH2和Ui O-66-NH3+Cl-与亲水性聚合物醋酸纤维素(CA)和尼龙6(PA6)复合,制备了三种新型的混合基质膜(MMMs),分别为CA/ZIF-11 MMMs、PA6/Ui O-66-NH2MMMs和PA6/Ui O-66-NH3+Cl-MMMs。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技术、BET比表面积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