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特征、治疗状况、预后转归及其变化趋势情况。
方法:应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99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院的AMI患者进行登记调查,建立ACCESS数据库,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现状、转归预后转归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影响病死率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
结果:
1、1999年至2008年北京地区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登记注册AMI患者2053例,男女比例为1.8:1。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7.37岁,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呈逐年上升趋势。
2、北京地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史、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3、中医基本证素分布规律显示:本虚证中以气虚患者所占比例最多(69.51%);标实证中以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多(83.76%),气虚及血瘀证患者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医基本证型分布显示:频度高的前6位中医证型是:气虚血瘀痰阻证、气虚血瘀证、血瘀痰阻证、气阴两虚血瘀痰阻证、气阴两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痰阻证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分类证候中以虚实夹杂证所占比例最多(73.55%),虚实夹杂证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4、北京地区三级甲等中医院AMI患者的再灌注率为31.37%,再灌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血运重建治疗率为30.64%,血运重建治疗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指南》推荐药物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为89.19%,氯吡格雷50.61%,B受体阻滞剂70.48%,ACEI/ARB81.95%,低分子肝素85.68%、调脂药物62.35%,以上药物的使用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硝酸酯类使用率为87.34%,呈缓慢下降趋势。
5、中药静脉制剂使用率为90.16%,中成药的使用率为26.74%,中药汤剂的使用率为57.09%,其中中药静脉制剂及中药汤剂的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6、住院期间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7、10年间AMI的病死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别。
8、与病死率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AMI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有(以危险度从高到低排序)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年龄、脑卒中;而使AMI病死率降低的影响因素有(以危险度从高到低排序)阿司匹林、再灌注治疗、ACEI、中药静脉制剂、降脂药、β受体阻断剂。其他各项一般状况及治疗措施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北京地区中医医院AMI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年龄高,且呈上升趋势;女性比例高;既往脑卒中病史、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呈逐年上升趋势。
2、中医证素以气虚、血瘀及痰阻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是临床主要证型,虚实夹杂是主要证候特征。气虚、血瘀证下降可能与AMI治疗技术进步与规范化有关。
3、10年间北京地区三级甲中医院再灌注治疗水平、药物使用、对《指南》执行力度均有了较大的进步,中药静脉制剂及中药汤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中成药主要用于AMI后临床兼证的使用。中医药在.AMI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住院期间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住院AMI患者的病死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5、与AMI病死率相关的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使AMI病死率升高的影响因素有(以危险度从高到低排序)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年龄、脑卒中;而使AMI病死率降低的影响因素有(以危险度从高到低排序)阿司匹林、再灌注治疗、ACEI、中药静脉制剂、降脂药、β受体阻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