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因,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追求利益的满足,是人的基本属性。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主观要求和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利益关系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成为必要。公共决策正是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的重要形式。公共决策作为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活动过程,是与利益密切相关的,其本质就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公共决策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利益诉求是公共决策的基本动因,利益取向是公共决策的深层行为依据,利益冲突是公共决策不断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内在动力,利益整合是公共决策有效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的转换,其实质是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破旧立新、分化整合的时期,是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的时期。因此,从利益的角度分析转型期的公共决策,找准了社会转型和公共决策的合理契合点,对于完善公共决策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提高公共决策的效度和信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由于旧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利益格局还没有定型,社会利益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裂痕,社会利益不断分化整合,利益冲突也出现出加剧的趋势。利益冲突加剧是转型期中国公共决策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私人利益、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的冲突,具有不稳定性、非对抗性、可调控性等内在属性,是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不足、所有制结构调整、社会利益观念变化、社会利益格局重构等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益整合是公共决策有效实现公共利益、重构社会利益格局的基本途径。转型期中国公共决策的利益整合,需要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重构社会利益格局、维护公共权威为目标取向,要求政府坚持民众本位标准、善治标准和公共理性标准,通过全面改善公共决策制度环境、扩大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创新公共决策文化、着力优化公共决策利益协调机制等途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