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土地交易研究——以新都地契为中心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社会变迁与发展离不开土地,针对土地的讨论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土地相关的政策在历朝历代中也被统治者谨慎待之。唐朝时期,国家实施的土地政策从抑制到逐渐放开,到了之后的宋代、清代,国家实行“不抑兼并”“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同时也使土地兼并加快,地权的流转也随之加快。在古代社会,征收赋税、地租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清朝时,国家没能掌握大量土地的主动权,使得国家的财政等收入一度受到影响。还原史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研究历史,当今发展和未来展望均可借助史料来谋以规划。到底是采取抑制兼并还是不抑制兼并的政策,国家到底应该放松还是抓紧土地问题的管理,同样也是当今的重大问题。本文研究的清代四川土地交易的前因后果,将对当前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和建成小康社会之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及启示。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说明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学术界对于清代土地契约及土地交易的研究成果,从断代史的角度予以研究,分析土地买卖、土地市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对土地产权及所有权具有研究意义的土地产权理论、对清代和当前的土地制度研究具有作用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清代地租研究具有意义的地租地价理论等。
  正文共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清代新都地区土地契约的总体情况,并分析了清代新都土地契约的格式与形式特征。从西周时期到明清时期,“契约”一词的来历源远流长,从不为人熟知的“质”、“剂”到后来的“合同”、“契”,一步一步的发展而来。从《新都地契史料》中可得知其契约总体情况,清代新都土地契约文书共196件,跨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通知、光绪至宣统,前后约106年。其土地契约具有大多数古代地契的特点——多样性和同一性,这种特点是数种社会关系间相互博弈及规划的结果,能够为地契本身赢得尊重。
  第二部分主要对从清代新都土地契约中折射出来的清代四川土地交易问题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又特别是对土地价格的梳理及研究。首先阐明了清代四川的历史背景,清政府也针对此局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一方面对四川地旷人稀的局面,裁掉了一些州县,节省行政开支;另一方面实行招徕政策,方便其他地区的人移民至四川开垦荒地。自此开始了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这一系列的政策也直接影响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变化,从清代新都地价的变化中便能获知一二。为此,文章将新都清代各个时期的土地价格予以整理,并给出其变化趋势图。
  第三部分对清代四川土地交易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交易原因相对复杂,不仅包括当时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土地所有者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还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也作为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而土地契约则作为其交易最好的凭证。除此之外,传统义利观念及其他微观层面的原因也会造成土地交易市场的波动。对于土地交易的后果,文章主要从调节社会经济、促使土地集中化等正反两面加以阐述。由此可见,土地交易的利弊都是存在的,推动社会经济加速前进的同时,也使得地权过度集中,社会的阶层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稳定随之受到牵连。
  最后,文章从清代四川土地交易的原因及后果因果分析结论中得到启示,通过历史总结清代四川土地制度的经验教训,研究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农民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制定符合法律、满足常理、合乎人情的土地制度,正确处理好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权益之间的关系,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语言常常被看作是探索人类心灵的隧道。研究者们发明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孜孜不断地探求语言的本质,相关研究可谓浩如烟海。其中尤以探讨语言理解的本质和规律的工作最受研究者们的重视。作为语言理解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句子水平的语言理解暨句子加工过程是语言整体理解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因为该过程不仅包括基本的(视觉或听觉)信息编码过程、单词识别,而且还涉及对单词串进行句法与语义分析等较为复杂的
学位
自2004年的“8.31大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建立了以招标、挂牌和拍卖方式(简称“招拍挂”)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制度,“招拍挂”出让方式在各大城市土地市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更是西部地区经济核心之地,“招拍挂”出让机制在成都市土地一级交易市场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通过对比实际交易数据发现,成都市使用招标、挂牌和拍卖出让方式成交的地块比例也呈现出一些差异。
学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很旺盛,导致我国农村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城打工,甚至长期居住在城市中。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劳力荒”——即农村中留守的大部分都是劳动力较差的老人和儿童。但大量的耕地需要打理,土地闲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仅是对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
学位
本文以道格拉斯.C.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研究中国清末民初(1842年-1927年)关于公司制度的思想认识及其制度安排,以及实践效果。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思维和基本原理,运用逻辑推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思想、制度和社会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着探讨思想、制度、社会实践三者内在关系的目的,本文研究西方近代公司制度在进入中国本土并出现在公众的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贸易条件的考察可以知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利益和绝对利益情况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早期研究始于1949年“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尤其是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却远不及世界各发达国家,通过研究贸易条件的变化来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