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对鸟类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城市化对鸟类影响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对鸟类多样性分布以及鸟类种群数量变化,而对鸟类种群生活史对策的研究甚少,比如人类对鸟类适应城市生境的繁殖对策了解甚少,因此探究鸟类适应城市化的繁殖对策,对鸟类适应新兴城市生境以及鸟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兴城市公共绿地成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在食物资源、捕食压力和人为干扰等方面,新兴城市和自然生境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本研究意在探讨不同生境下的乌鸫是否存在不同的繁殖对策。基于城乡两个不同生境的背景下,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3-7月,选取南昌市南昌大学和余干县黄金埠镇余下村为研究样地进行调查,对其巢址选择、窝卵数、孵化过程、育雏行为、捕食和繁殖成功率等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巢址选择对乌鸫繁殖的影响。巢环境因子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种群的树高(t=-4.830,df=44,P<0.001)、巢高(t=-5.241,df=44,P<0.001)、巢树地径(t=-4.480,df=44,P<0.001)和巢上盖度(t=-3.211,df=44,P=0.002)均极显著小于农村种群。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乌鸫种群巢址选择的主要决定因子是树高、巢高和巢树地径因子。泊松回归分析表明巢高(z=3.760,df=30,P<0.001)和最小巢间距(z=2.771,df=30,P=0.006)与城市种群繁殖成功率成正相关,而隐蔽性(z=-3.281,df=14,P=0.001)和巢深(z=-2.950,df=14,P=0.003)与农村乌鸫种群繁殖成功率成负相关。巢越隐蔽就越容易将其巢位置暴露于捕食者,巢越深对亲鸟来说就越难觉察到接近它的食肉捕食者,这说明隐蔽性越高、巢越深就越不利于农村乌鸫种群繁殖。
2、温度会影响乌鸫的繁殖行为及其繁殖成功。城市的平均环境温度(t=5.177,df=119,P<0.001)和巢温(t=4.198,df=119,P<0.001)都极显著大于农村。在孵化期,城市乌鸫每天出巢时间极显著长于农村乌鸫(t=4.585,df=6,P=0.004),而坐巢时间却极显著短于农村乌鸫(t=6.507,df=6,P=0.001)。这主要由于农村乌鸫巢温度低,就迫使乌鸫增加坐巢时间来提高巢温。另一方面,乌鸫夜间巢温度极显著高于环境温度(t=67.605,df=758,P<0.001),而白天巢温度与环境温度无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孵化期乌鸫夜间采取坐巢对策来提高巢温。在孵化期,雌鸟承担主要的孵卵任务(70.729%),而雄鸟承担次要的孵卵任务(29.273%),而在育雏期雄鸟承担主要的育雏任务(53.324%),而雌鸟承担次要的育雏任务(46.676%),特别是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这种亲鸟投入的性别差异更为显著,这说明温度会影响乌鸫雌雄鸟在育雏阶段的权重分配比重。同时,低温对乌鸫卵的孵化过程也有抑制作用,孵化期巢温低于20℃时间持续超过39.980h(n=3)就会导致所有卵孵化失败;而在育雏期巢温低于20℃时间持续超过13.500h(n=1),乌鸫雏鸟就会致死。
3、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对乌鸫繁殖对策的影响。与农村种群相比,城市种群产更少、更小的卵和筑更薄的巢,但是城市乌鸫雏鸟比农村雏鸟发育的更健康,这是由于城市栖息地食物更丰富。城市种群的巢高极显著低于农村(t=-5.241,df=44,P<0.001),并且城市种群的被捕食率高于(41.667%)农村种群(14.286%),这说明巢越高则来自地面捕食者的压力和人为干扰就越低。较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较大的捕食压力改变了城市乌鸫的繁殖对策:采取产更少、更小的卵以及筑更薄的巢,以降低前期产卵和筑巢能量投入,把更多能量投入到育雏期,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后代进而提高繁殖成功。
4、婚外配对乌鸫繁殖的影响。农村种群的巢高极显著高于城市(t=-5.241,df=44,P<0.001),并且城市的捕食者数量更多,表明农村种群面临来自地面的捕食压力更小。城市种群的最小巢间距大于农村(z=316,df=44,P=0.052),说明农村乌鸫的种群密度更高。此外,农村乌鸫种群的受精率(89.333%)高于城市乌鸫种群(83.333%),并且农村乌鸫种群的婚外配比率(27.000%)也高于城市乌鸫种群(18.420%),这说明种群密度升高,提高了农村乌鸫种群婚外配偶遇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农村乌鸫种群的受精率。鉴于农村独特的自然生境,农村乌鸫种群采取产更多、更大的卵和筑更厚的巢的繁殖对策,由于前期产卵和筑巢能量投入大,后期育雏能量就投入少,故农村乌鸫采取增加婚外配比率,来提高其受精率,进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1、巢址选择对乌鸫繁殖的影响。巢环境因子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种群的树高(t=-4.830,df=44,P<0.001)、巢高(t=-5.241,df=44,P<0.001)、巢树地径(t=-4.480,df=44,P<0.001)和巢上盖度(t=-3.211,df=44,P=0.002)均极显著小于农村种群。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乌鸫种群巢址选择的主要决定因子是树高、巢高和巢树地径因子。泊松回归分析表明巢高(z=3.760,df=30,P<0.001)和最小巢间距(z=2.771,df=30,P=0.006)与城市种群繁殖成功率成正相关,而隐蔽性(z=-3.281,df=14,P=0.001)和巢深(z=-2.950,df=14,P=0.003)与农村乌鸫种群繁殖成功率成负相关。巢越隐蔽就越容易将其巢位置暴露于捕食者,巢越深对亲鸟来说就越难觉察到接近它的食肉捕食者,这说明隐蔽性越高、巢越深就越不利于农村乌鸫种群繁殖。
2、温度会影响乌鸫的繁殖行为及其繁殖成功。城市的平均环境温度(t=5.177,df=119,P<0.001)和巢温(t=4.198,df=119,P<0.001)都极显著大于农村。在孵化期,城市乌鸫每天出巢时间极显著长于农村乌鸫(t=4.585,df=6,P=0.004),而坐巢时间却极显著短于农村乌鸫(t=6.507,df=6,P=0.001)。这主要由于农村乌鸫巢温度低,就迫使乌鸫增加坐巢时间来提高巢温。另一方面,乌鸫夜间巢温度极显著高于环境温度(t=67.605,df=758,P<0.001),而白天巢温度与环境温度无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孵化期乌鸫夜间采取坐巢对策来提高巢温。在孵化期,雌鸟承担主要的孵卵任务(70.729%),而雄鸟承担次要的孵卵任务(29.273%),而在育雏期雄鸟承担主要的育雏任务(53.324%),而雌鸟承担次要的育雏任务(46.676%),特别是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这种亲鸟投入的性别差异更为显著,这说明温度会影响乌鸫雌雄鸟在育雏阶段的权重分配比重。同时,低温对乌鸫卵的孵化过程也有抑制作用,孵化期巢温低于20℃时间持续超过39.980h(n=3)就会导致所有卵孵化失败;而在育雏期巢温低于20℃时间持续超过13.500h(n=1),乌鸫雏鸟就会致死。
3、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对乌鸫繁殖对策的影响。与农村种群相比,城市种群产更少、更小的卵和筑更薄的巢,但是城市乌鸫雏鸟比农村雏鸟发育的更健康,这是由于城市栖息地食物更丰富。城市种群的巢高极显著低于农村(t=-5.241,df=44,P<0.001),并且城市种群的被捕食率高于(41.667%)农村种群(14.286%),这说明巢越高则来自地面捕食者的压力和人为干扰就越低。较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较大的捕食压力改变了城市乌鸫的繁殖对策:采取产更少、更小的卵以及筑更薄的巢,以降低前期产卵和筑巢能量投入,把更多能量投入到育雏期,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后代进而提高繁殖成功。
4、婚外配对乌鸫繁殖的影响。农村种群的巢高极显著高于城市(t=-5.241,df=44,P<0.001),并且城市的捕食者数量更多,表明农村种群面临来自地面的捕食压力更小。城市种群的最小巢间距大于农村(z=316,df=44,P=0.052),说明农村乌鸫的种群密度更高。此外,农村乌鸫种群的受精率(89.333%)高于城市乌鸫种群(83.333%),并且农村乌鸫种群的婚外配比率(27.000%)也高于城市乌鸫种群(18.420%),这说明种群密度升高,提高了农村乌鸫种群婚外配偶遇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农村乌鸫种群的受精率。鉴于农村独特的自然生境,农村乌鸫种群采取产更多、更大的卵和筑更厚的巢的繁殖对策,由于前期产卵和筑巢能量投入大,后期育雏能量就投入少,故农村乌鸫采取增加婚外配比率,来提高其受精率,进而提高繁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