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吡嘧磺隆(pyrazosulfuron-ethyl)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适用作物为水稻。随着吡嘧磺隆的广泛大量应用,其对后茬作物以及环境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去除磺酰脲类除草剂污染机理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蛋白组学方法等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对吡嘧磺隆的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通过相对抗性定量方法,筛选出对吡嘧磺隆相对最高抗性的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PSB-S,并以此为后续实验材料。通过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对吡嘧磺隆的适应机制。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检测毗嘧磺隆处理后差异表达显著的蛋白,并对其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5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生物学功能及生物学代谢途径分析,发现主要有转运蛋白、膜蛋白、受体蛋白等发生变化,主要有参与蛋白质合成、折叠、稳定的蛋白表达出现上调,与能量相关的蛋白表达下调。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研究差异表达蛋白对应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各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应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一致。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研究吡嘧磺隆对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菌体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从细胞学方面验证了与蛋白组学研究结果。综上所述,本文首次从蛋白水平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对吡嘧隆的适应机制,为创制抗吡嘧磺隆的作物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为吡嘧磺隆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