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中长跑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中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不断突破,跑速越来越快。其项目的特点是在较长时间内,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活动要连续不断地接受刺激,人体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比赛所需的高速度。对中长跑运动员来讲,不仅仅要提高有氧耐力水平,其无氧氧化能力也同样的重要。大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群体,与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他们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短,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这些特点都表明不能盲目照搬已有的训练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高校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效果进行较系统的评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为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赛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经过筛选,选择32名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强化训练组和普通训练组,每组16名(n=16),通过不同的赛前训练方案进行6周的赛前训练。测定训练前后普通训练组与强化训练组队员的机能指标,同时对两组队员为期六周的赛前训练作全程监控,探讨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两组队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体成分、形态学等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肌肉和脂肪含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普通训练组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强化组训练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含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学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训练后平均功和最大功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普通组训练后最大功、相对最大功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化组训练后最大功量相对值、最高回转数与训练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平均功相对值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训练后队员的相对平均功值与普通组训练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功值、最高回转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4.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和普通组训练后无氧阈、最大氧脉搏、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和绝对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化组最大摄氧量速度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强化组训练后与普通组训练后相比,最大摄氧量速度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5.六周赛前训练后,无论是强化组还是普通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6.强化组训练组在5s、10s、15s、20s、25s、30s的平均功值均高于其它各组,普通训练组在15s时的平均功值稍有下降,其它时间均有升高的趋势。7.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运动员的晨脉在整个训练周期内,随运动量的改变产生明显的波动。在整个训练周期内运动员的晨脉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在整个训练周期结束后达最低值,但是都高于基础心率值。结论:1.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脂肪百分比减少,肌肉和瘦体重含量增加,形态学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身体成分构成更加符合运动要求。2.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无氧耐力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强化训练组比普通训练组提高更为明显,保持高速度奔跑能力增强,说明强化训练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无氧耐力水平。3.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有氧耐力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强化训练组有氧耐力水平提高更为明显、合理运用能量的能力更强,说明强化训练法更能有效地提高有氧耐力水平。4.六周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的晨脉变化与负荷量大小相对应,且随着运动量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波动,可以作为教练员调整训练负荷强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