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粮食储备已达到2亿吨,粮食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可以说,短期内粮食供给已不存在问题。但是长期来看,依然存在隐患。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粮食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在此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降低所形成的经济冲击必然导致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农户供给函数改变,进而引起粮食价格的变化,最终影响到整个粮食产业的发展。大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首当其冲。因此本文以大米纵向市场为研究对象,对经济冲击下该市场内各类价格的变化规律,即价格的传导机制,进行考察。本文将大米纵向市场抽象为由农户、收购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四个主体所组成的,包含收购、批发以及零售三个市场的有机系统。基于中国现实,提出合理假设,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不存在经济冲击与政府干预的条件下纵向市场的静态均衡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冲击因素,对市场均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推导出无政府干预条件下由经济冲击所造成的价格波动在大米纵向市场系统中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系统均衡点的移动必然导致大米纵向市场向完全垄断的方向演化。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只有政府可以充当最终垄断者的角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短期内的不干预政策必然导致长期内最严厉的干预政策——国家垄断——的出现。这一结论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将农户补贴政策、收购商补贴政策、库存政策与保护价政策引入均衡移动模型,推导出不同政策下价格传导机制的特点,进而对不同的政策作出评价:农户补贴政策最适于中国目前国情;收购商补贴政策若能消除其制度性障碍即可有力推动大米产业的发展;库存政策具有放大性与不可持续性,可以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性政策工具,长期使用不利于大米生产且容易产生价格的剧烈波动;保护价政策短期内可以维护农户的经济利益,长期内却会导致大米市场向完全垄断的方向演化,对包括农户在内的全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以作为权宜性政策,而不可持久本文最后利用现有的大米价格数据,构建VAR模型对所做出的理论推导进行实证检验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政策建议,并对本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