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就研究对象而言,学界对于《庄子》中动物书写的研究已蔚然可观,但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以《庄子》中的动物书写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而从研究方法上看,罗兰·巴特的作品在思想和写作形式上都与《庄子》有较多契合之处,同时其叙事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囊括了不同时代、国度和形式的内容,其叙事学本身包含的内容又横跨经典和后经典两个阶段,因此能为《庄子》中动物书写的研究提供有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研究对象而言,学界对于《庄子》中动物书写的研究已蔚然可观,但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以《庄子》中的动物书写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而从研究方法上看,罗兰·巴特的作品在思想和写作形式上都与《庄子》有较多契合之处,同时其叙事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囊括了不同时代、国度和形式的内容,其叙事学本身包含的内容又横跨经典和后经典两个阶段,因此能为《庄子》中动物书写的研究提供有效而丰富的方法论资源,助力开拓出新的研究成果。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截取《庄子》中所有涉及动物的文句,在内容和形式层面上分别进行了分类细化,内容上补充进“动物身体部位”“与动物相关的工具”“与动物相关的零碎活动”“起形容词功效的动物”等四种以往被忽略的类型,形式上则新总结出“角色高谈”“作者默叙”“动物人格化”以及“《庄子》中的庄子”四种叙述模式。在叙述模式的框架内,动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能被较清晰地辨识出来——有“作为工具”“比附人物”以及“作为例证”三种,而只有“作为例证”的动物才是别有深意的动物意象、寓言,前两类动物并不属此范畴。第三部分通过引入罗兰·巴特经典叙事学的描写层次理论,将学界既有的“人-物”关系讨论从行为层拓展至功能层和叙述层,由此丰富了“人-物”关系中“人”的维度(行为层对应书中角色,叙述层对应作者和读者),进而使“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呈现,在学界既有的“和谐”结论之外,还发现了敌对、主客、分级等多种关系类型。在“研究维度”的问题上,本文第二部分四种叙述模式的总结已是形式维度的开发尝试,而在第四部分中,则首先通过辨析动物寓言与重言、卮言的交叉关系,归纳出“重言式动物寓言”和“卮言式动物寓言”两种言说方式,继而在罗兰·巴特后经典叙述学的启发之下,引入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对其进行解读,最终从第一种动物寓言中读出庄子的政治批判,从第二种动物寓言中读出庄子对于文学创作的游戏态度,故而这一部分既是对形式维度的进一步开发,亦是对内容维度的进一步补充。
其他文献
训体文从最初孕育的早期形态,到逐渐成形再到革故变新,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限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本文主要截取先秦两汉时期的训体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呈现早期训体文的发展迹象,并适当对后期发展进行简单描述。本文绪论部分对近四十年训体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对选题意义及范围、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正文第一章对“训”字进行字源与字义考察,并且分析“训”一字的多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归纳“训”的不同呈现方式。
刘庆欣,1978年师从杜兆植先生学习作曲;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高级作曲班;1987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音乐行业四十年来,他创作了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合唱、器乐、声乐、歌舞剧、舞蹈音乐等,这些创作经历与他深厚的作曲功底息息相关。他的合唱作品类型多样,包括原创类作品四首,创作歌曲改编类作品五首,民歌改编类作品六首和乌力格尔曲改编类作品一首,共计十六首。本文以刘庆欣创作及改编的十六首合唱作
在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上,变革思想是继传统的天命思潮之后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的一种思想;是指在不影响原始社会制度本质的前提下,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使社会制度自我完善或保持其继续存在和发展而提出的维新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蒙古族近代时期,主要代表是一些知识分子,其中,贡桑诺尔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族近代知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贡桑诺尔布自承袭喀喇沁王职爵后,面对内忧
“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从2005年便开始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与综合类院校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回响。“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一活动的传播范围能够直接影响到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又能促进传播的范围,包括时间与空间。因此,本文在传播学视野下研究“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将对高雅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传播学视野下,以室内歌剧《紫藤花》为例,将“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高雅音乐的传播环境、传播
胡直是明代中后期的重要阳明学人,世称“江西三子”之一。胡直与欧阳德、罗洪先、邹守益、耿定向等重要阳明学者交游,与唐顺之、李先芳、赵贞吉等文坛领袖交好,并结交了张居正、李春芳等政坛要人。在复古思潮和心学机理的影响下,胡直诗心四变,持有“神韵”诗论和“复古”化之等观念,其诗歌在明代文坛中有重要的关照意义。本论文旨在对胡直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以文献研究法为
居住伦理指的是人类对居住从最初居有定所到物质上的安全与舒适,精神上的安宁追求过程以及在围绕居住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生活的追求实践。居住伦理在人的居住文化中得以体现,并随着居住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每一个民族或地域因居住环境、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特点的居住文化及居住伦理景象。科尔沁部居住方式经历了从事游牧畜牧业时期的毡帐为主到后来从事农业和定居后以板升(土房子)为
从民国至今,学界对“临川派”是否能够称为一种“流派”存在颇多争议。这一争论尚未得到解决,“临川派”是否成立、何以成立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讨论。文章以“临川派”为研究对象,旨在于从学理与传承上探讨临川成“派”之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明清临川派的代际传承和发展规律做更为全面、细致的描述,对其戏剧美学做更为深入的探讨,对临川派发展历程中所引发、遭遇的重要论争、重要问题做系统梳理和充分阐释。首先,文章从
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赵清阁挣脱封建枷锁努力追求个人的自由解放,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现实关怀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导向。尤其是在1931-1945年中国十四年抗战这段历史时期,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博大深沉的时代责任感转化为大量爱国主义的话剧作品,热烈宣扬抗战爱国的时代主题意识,对抗日宣传和现代话剧艺术的进步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论文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对赵清阁抗战时期的话剧创作及改编
<正>“教—学—评”一致性是当下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最重要话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崔允漷、雷浩在《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一文中提出:“一致性”指“所学即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