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属于颌针鱼目,竹刀鱼科,是秋刀鱼属的独有的一种鱼类,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种很常见的鱼种。秋刀鱼是一种冷水性表上层洄游性鱼类,主要聚集在寒暖海流交汇处,适合10-20℃的温度范围,最为适宜的温度为15-18℃。秋刀鱼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秋刀鱼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捕捞季节为每年的秋季。近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秋刀鱼捕捞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主要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俄罗斯等,我国大陆从2012年起,对秋刀鱼的捕捞量也连年增长。秋刀鱼营养丰富,尤其是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等的含量非常丰富。其内脏中的脂类含量尤为丰富。本文选取每年秋季在北太平洋地区捕获的秋刀鱼,取其内脏为研究对象,从中分别提取甘油三酯和磷脂,对其做脂肪酸定性定量、磷脂组分定性定量及磷脂改善阿尔兹海默等的相关研究,对其脂质做基本的分析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C-CO2)和传统有机溶剂萃取法从秋刀鱼内脏中提取磷脂和甘油三酯,对两种方法提取所得的产物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等化学性质进行评价对比,并分析其脂肪酸的定性定量组成。结果表明,SC-CO2和有机溶剂提取的甘油三酯之间、SC-CO2和有机溶剂法提取的磷脂之间酸价及过氧化值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所得甘油三酯的碘价和不皂化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磷脂两项性质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所的甘油三酯符合SCT 3502-2000精制一级鱼油的标准,磷脂符合Lecithin(Phospholipids,Phospholipids;INS No.322(ⅰ))标准。SC-CO2所得甘油三酯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总脂肪酸(TFA)的26.91%、39.01%、34.08%,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的中,UFA、MUFA和PUFA分别占TFA的24.22%、46.31%和29.46%,EPA(C20:5n3)和DHA(C22:6n3)为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66.05±1.89和47.71±1.77mg/g、82.30±3.58和67.43±4.95mg/g,SC-CO2提取甘油三酯脂肪酸组成更加理想。两种提取方式所得磷脂中SFA(饱和脂肪酸)、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和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5种、4种和4种,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0.23%和38.05%、7.31%和7.57%、52.46%和54.37%。SC-CO2所得磷脂中EPA占脂肪酸总量8.61%,DHA占总量的42.27%,有机溶剂提取所得磷脂中EPA占脂肪酸总量8.95%,DHA占总量43.82%。总体组成情况接近,原因可能由于两种方法本质上都是利用无水乙醇作为萃取剂,提取所得产物性质较为相似。磷脂中PC(磷脂酰胆碱)、PE(磷脂酰乙醇胺)中DHA和EPA的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8.47%和2.75%、7.43%和3.24%。(2)磷脂中的个组分采用高效液相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依次使用高效液相联用质谱系统(HPLC-MS)、高效液相联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系统以及高效液相联用蒸发光检测器(HPLC-ELSD)系统进行检测,最终选用HPLC-ELS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刀鱼内脏磷脂中PC含量88.50 mg/g(秋刀鱼内脏磷脂),PI(磷脂酰肌醇)含量53.33 mg/g,PE含量39.66 mg/g,PS(磷脂酰丝氨酸)含量4.98mg/g,此外,还将测到两种溶血磷脂的存在,L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含量19.00 mg/g,LPC(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15.01mg/g.目前有关水产磷脂的报导中,鲜有溶血磷脂的检出,特别是LPE的检出,几乎未见报道。(3)选用APP/PS1(M146L)双转细胞作为模型细胞,用大豆磷脂作为对比,研究秋刀鱼内脏所提磷脂及柱层析分离得到PC组分对于模型细胞上清液中Aβ1-42分泌的影响。对照组Aβ1-42的浓度为19.12 pg/mL,大豆卵磷脂组中为12.32 pg/mL,秋刀鱼内脏磷脂组中为6.06 pg/m L,秋刀鱼内脏磷脂PC组分为7.39 pg/mL.相对于模型对照组,三种磷脂对分泌至细胞外的Aβ1-42有一定抑制效果。相比对照组,大豆磷脂组下35.66%,秋刀鱼内脏磷脂组下降69.31%,效果最为显著(P<0.01),秋刀鱼内脏磷脂PC组分下降61.55%(P<0.01)。本研究对秋刀鱼内脏中的甘油三酯及磷脂进行研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有机溶剂萃取两种方式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秋刀鱼内脏的甘油三酯和磷脂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质;与其它海洋源之类相比,脂肪酸含量丰富,并且含有多种磷脂组分;在对样品磷脂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相比大豆磷脂,其对模型细胞上清液中的Aβ1-42抑制作用明显,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