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并对五类术中失血风险较高的代表性手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腹胃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控制手术方面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我国三级医院的36092159名手术患者中,702067名患者(1.95%,95%CI:1.94%~1.95%)在围手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在2013年至2018年间,粗输注率由 2.24%(95%CI:2.22%~2.25%)下降至 1.84%(95%CI:1.81%~1.87%);校正人群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后,仍可观察到类似的下降趋势。针对五类行代表性手术的单病种患者分析后发现,各手术类型患者的粗输注率也均有下降。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9.48%(95%CI:8.18%~10.96%)下降至7.54%(95%CI:5.48%~10.28%);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21.78%(95%CI:21.11%~22.48%)下降至 18.93%(95%CI:16.87%~21.19%);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6.89%(95%CI:6.52%~7.29%)下降至4.37%(95%CI:3.49%~5.46%);开腹胃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7.19%(95%CI:6.90%~7.48%)下降至7.09%(95%CI:6.60%~7.61%);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 17.34%(95%CI:16.85%~17.85%)下降至 7.03%(95%CI:6.14%~8.02%)。在各类手术中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性别、年龄及地区因素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仍呈下降趋势,但有小范围波动。以2016或2017年的输注率最低,2018年的稍有回升。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间的粗输注率差异悬殊,以西北地区的相对较高,而华东地区的则相对较低,可相差3~10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及年份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结论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地区间差异。目的血浆的输注指征及具体输注方案尚有争议,却在围手术期经常使用。尚不确定我国目前的血浆输注实践与手术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输注血浆后的在院期间死亡情况,为围手术期血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手术类型(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骨科手术)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亚组分析,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次要结局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在69319名输注红细胞但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中,34827名患者(50.24%)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血浆输注,808名患者(1.17%)在院期间死亡。我们发现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率增高有关(每输注100ml血浆Odds ratio[OR],1.05;95%CI,1.04-1.06)。且在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患者中,以及围手术期输注>0且≤2单位、>2且≤4单位、>4且≤6单位、>6且≤8单位和>8且≤10单位红细胞的患者中均发现类似的联系。相较于红细胞输注量较高组(>8且≤10单位),输注量较低组(>0且≤2单位)的患者每输注100ml血浆增加的在院期间死亡风险更大。另外,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手术切口感染(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2-1.04)、院内感染(每输注 100 ml 血浆 OR,1.03;95%CI,1.02-1.04)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0-1.05)的发生危险增高有关,且住院时间更长(每输注100 ml血浆hazard ratio[HR],1.05;95%CI,1.04-1.07)。结论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患者中,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危险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