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研究予以双乌宣痹颗粒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ESR、CRP、RF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双乌宣痹颗粒治疗RA的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研究双乌宣痹颗粒对AA大鼠外周血清IL-1β、TNF-α、PGE2、VEGF水平及关节滑膜病理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理。方法:1.临床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双乌宣痹颗粒、美洛昔康及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洛昔康及甲氨蝶呤治疗,治疗45天。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ESR、CRP、RF及安全性指标,采用组间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予以疗效评价及安全性分析。2.动物实验: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双乌宣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造模组、空白组,每组10只。造AA大鼠模型(空白组不造模),1周后造模成功,开始药物干预。在实验第38天进行大鼠心脏取血,检测血清IL-1β、TNF-α、PGE2、VEGF含量,同时取大鼠左膝关节滑膜进行病理分析。结果:1.治疗组及对照组ACR20分别为58.6%、51.7%;ACR50分别为27.6%、17.2%;ACR70分别为6.8%、0%;总有效率分别为93%、68.9%。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在疼痛VAS评分、疼痛关节数目、关节肿胀程度、ESR、CRP等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ALT、AST、BUN、Cr、RF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ELISA法检测,双乌宣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中大鼠外周血中IL-1β、TNF-α、PGE2及VEGF含量较造模组有明显下降(P<0.05)。双乌宣痹颗粒高、中剂量组对血清IL-1β、TNF-α、PGE2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乌宣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血清中VEGF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滑膜病理结果显示:双乌宣痹颗粒治疗组可减少滑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双乌宣痹颗粒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安全性好。2.双乌宣痹颗粒可有效降低AA大鼠外周血中IL-1β、TNF-α、PGE2、VEGF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TNF-α、PGE2、VEGF含量,减轻滑膜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相关,这可能是双乌宣痹颗粒治疗RA的主要机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