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人类学以全球化背景下,弱小民族和边缘群体的审美文化的变迁和艺术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现代经济、技术、文化的冲击下,弱小民族和边缘群体的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传统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可能性、方式、动因和机制是什么;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它们能否为自己赢得新的生存空间并发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声音等问题都是审美人类学所要探讨的。审美人类学认为少数民族艺术和审美活动与人民的现实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审美价值还未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中分离出来,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中来考察,才能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重新找回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其独特的族群文化艺术未被世人知晓,但近年来,在现代政治、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其传统文化艺术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和变迁,其独特的族群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下,以黑衣壮山歌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黑衣壮山歌文化的田野调查,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黑衣壮山歌艺术的源流、种类和歌唱习俗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认为山歌文化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山歌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于艺术符号中,而是体现在整个歌唱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歌唱活动的主体即歌手歌师的形成、歌唱的内容即情歌的本质和歌唱的场所即歌节及所产生的审美意义的分析,探讨了黑衣壮歌唱活动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黑衣壮山歌文化必然发生变迁,通过对其变迁轨迹和原因的分析,探讨了黑衣壮山歌文化的现代审美价值。黑衣壮群众利用山歌文化作为载体,在回忆和变迁中重构黑衣壮族群意识并强化了文化认同心理。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黑衣壮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步增强,在反抗文化压迫的过程中表现了特殊的文化竞争意识和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他们还积极探索利用族群文化资源来推动黑衣壮社会发展的新途径。黑衣壮山歌文化的现代变迁表明,虽然文化的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各民族和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不平等性,在全球化的坐标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参与的进程不同和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所以,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民族化并不构成简单的对立和冲突关系。事实上,在外来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群众并不是简单的抛弃传统、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相反,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他们的族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得到增强,在继承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创造性的生存智慧。同时,少数民族艺术中的某些积极强健的因素被激活,民族感情被激发,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并促使民族艺术朝着更加个性鲜明的方向发展。在当代文明冲突中和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方式的条件下,民族艺术、本土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他者”,它们有可能发挥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出“边缘文化”的活力,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牵引性的力量,是新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