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驱动在当今中国经济体制环境下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全竞争假设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以及垄断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后,越来越多学者承认“市场失灵”的存在。至此,政府干预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不断覆盖,企业的创新活动得到了明显的导向、激励及规范作用,创新绩效也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缺乏精确的认知,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如何分类、常用哪些政策工具、以何种机理、路径作用于企业形成创新绩效、政策效率如何、尤其是在复杂的决策环境下,即多因素、多目标、多进程环境下我们对创新政策本身特征的解读与应有的政策运作知识依旧不够,区域科技政策的出台更多是依据历史数据附加经验调整。因此,从系统角度研究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作用机理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以政策科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文本挖掘、复杂网络分析、建模、仿真、案例、实证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分类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率。研究内容与结论归纳如下: 鉴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分类与测度不明,本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复杂性特征,运用文本挖掘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分类,并将目前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中使用的政策工具进行挖掘;通过PMC指数模型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测度研究,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分类与测度的量化研究框架,以此研究框架为基础设计了政策测度评价软件,并通过软件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44项政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包括通过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量化分类与政策工具挖掘可将政策分为引导型与强制型两种类型及常用五项政策工具,通过PMC指数模型对政策的测度研究发现目前北京市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政策强制型政策少,政策力度较弱;政策功能不专,多为普适性政策;发布机构多元化,协调工作难度大;存在激励措施及政策工具的选择失调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策量化研究框架与分类及测度分析范式,揭示了目前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不仅从理论层面扩展了政策科学研究的视角及发展路径,更从现实层面为政策进行分类研究与测度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内容也引出了对于政策如何组合搭配,如何揭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提高政策效率等问题。因此,为后续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鉴于政策作用机理的不明,研究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研究指导,依据“政策激励——意愿——行为——效应”的研究思路,将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主体加入系统中,通过设定边界、规范主体、规定主体属性、主体间联结机制等一系列创新设计,建立了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刺激反应模型,在仿真模拟分析基础上挖掘区域创新政策中各项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理,最后将所得结论与中关村区域内企业的实际绩效数据进行趋势对比,验证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理模型。研究结论揭示了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挖掘出强制型政策与引导型政策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各项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规律。整个研究过程应用AnyLogic这一新的模拟平台,成功地将研究值域扩展到复杂系统范围,形成了较完整的构念、理论与方法创新,使研究具有前瞻性与新颖性,深化和拓展了复杂适应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为刺激反应模型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应用实例。 作为政策作用机理的重要补充,政策效率问题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刺激反应机理,构建“政策刺激——创新反应——创新活动——绩效计量”的影响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通过文献梳理及理论分析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效率的影响要素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随机前沿概念模型,根据实证研究的规范步骤,通过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修正改进参数,分析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率,最后通过对90家企业获取政策扶持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揭示了影响政策效率的主要政策工具及影响规律,从单一要素产出弹性看,研发补贴和人才激励政策工具对专利数量的产出弹性较高,研发补贴与政府采购政策工具对于新产品收益的作用效果最好;从交叉政策工具的产出弹性看,两项交叉及三项交叉存在不同的规律特征;五项政策工具对专利数量的政策效率敏感度与新产品收益的政策效率敏感度及不同产业间企业的政策效率存在时变特征。该研究对作用机理进行完善和补充,丰富政策作用机理领域的研究,并且对于政策作用的分离、政策工具的组合及政策效率的解析,创新性的确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与框架,拓展深化了政策科学领域的效率研究,并为随机前沿分析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结合提供了完整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