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窦部特发性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和心电向量图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接受Carto3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经标准12导联E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且病程超过1年以上。病例入选后,术前采集12导联心电图40s后,在切换导联采集心电向量120s。术后以射频消融结果分为右室流出道和主动脉根部两个部位。分析不同起源点室性早搏在胸前导联移行、胸前导联移行区积分指数、V1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振幅指数、V2S/V3R指数、V2导联移行率等心电图指标。心电向量图则分析QRS环起始0.01s~0.04s向量角度及振幅、QRS环体最大向量角度及振幅等指标;统计不同心电图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部分通过计算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心电向量图则分析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心电向量图QRS环起始0.01s~0.04s向量角、QRS环体最大向量方位、振幅等指标的差异性,若有差异则计算其ROC曲线,求取AUC值,并与心电图结果对比。结果:1.27例患者平均年龄46.1±16.7,范围15~63岁。男女比例为11/16,术前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总数,33101.6±12377.1个,左室射血分数(60.3±5.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男7例,女14例,24h室早总个数34919.1±13035.4个,射血分数61.0±5.1;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患者男4例,女2例,24h室早总个数26470.3±7380.6,左室射血分数58.2±5.2。不同起源部位患者及男女性别在室早总数、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和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均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以胸导联移行≥V4导联、胸导联移行区积分指数<0、V1/V2导联R波振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判断起源于主动脉窦,V2S/V3R指数、V2导联转换率等判断室性早搏起源于主动脉窦。其中以V2S/V3R指数、V2导联转换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66.7%。AUC(under the curve)值为0.88,经计算以V2S/V3R导联指数<1.5鉴别室性早搏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94.2%。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69。3.27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和主动脉根部的室性早搏,以各面最大向量角度对比,右室流出道间隔/游离壁与主动脉根部横面最大向量角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右室流出道间隔/游离壁与主动脉根部右侧最大向量角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以横面最大向量角度临界值为41.5°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为66.7%,66.7%,AUC为0.70,可认为以H面最大向量角度鉴别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有诊断意义。但对比已有报道的心电图V2S/V3R指数,V2导联转换率等相比,其结果诊断价值偏低。结论:1.右室流出道及主动脉根部起源室性早搏均具有一般左束支阻滞心电图特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胸前导联移行常发生于V3或V3导联以后,而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胸前导联移行在V3或V3以前,两者胸前导联移行互有重叠,需进一步鉴别;27例患者中以胸导联移行、胸导联移行区积分指数、V1/V2导联R波振幅指数和时限、V2S/V3R指数、V2导联转换率等方法鉴别,以V2导联转换率诊断价值高(AUC=0.88)。2.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在QRS环起始向量、最大向量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横面游离壁或间隔部起源室早与主动脉窦室早QRS环最大向量角度对比P<0.0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绘制ROC曲线,以临界值为41.5°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为66.7%,66.7%,曲线下面积(AUC)为0.70,可认为有诊断价值,与V2导联转换率(AUC=0.88)相比,诊断价值偏低。3.未来以心电向量定位室性早搏需要更多更全面和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