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之一,随着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普及,内异症的发生率日趋增高,可达10%-15%以上,其虽为良性疾病,却有着类似恶性肿瘤粘附、种植、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临床上有学者将之称为“不死的癌症”。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从而给患者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和(或)药物治疗,目的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5年复发率仍可达40%。尽管各国学者对内异症做了大量研究,但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进展仍没有明显的突破,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1921年由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一直为学者广泛接受,他认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是由于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而种植于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但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90%以上生育年龄妇女月经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血逆流,几乎将其当作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最终仅有10%-15%的妇女发病,可见,经血逆流只是发病的诱因,或者说前提条件,逆流的子宫内膜要在盆腔内存活,还需要其他重要因素的参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内异症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整体和局部免疫的异常,其导致腹腔微环境发生改变,包括腹膜间皮的完整性遭破坏,腹腔液中多种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多种细胞因子、蛋白和酶类的产生及其浓度的变化,使经期逆流的子宫内膜碎片不能被正常清除,反而为其存活提供了有利的局部环境,助其完成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三部曲”,从而导致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也有研究发现,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在分子结构及抗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容易逃脱腹腔免疫监视而得以存活,由此形成了“在位内膜决定论”的学说,但两者的因果关系目前仍不清楚,因此,进一步进行内异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寻找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白介素-17、白介素-18(IL-17、IL-18)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两者均为多效性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但两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研究较少。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是一种以子宫内膜细胞为靶抗原并能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效应的自身抗体,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在既往与内异症关系的研究中报道不一。因此,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IL-17、IL-18和EMAb的水平,了解三者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腹腔微环境的异常,为临床上寻找早期无创且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和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目的:通过分别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IL-18和EMAb的浓度,探讨三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IL-18和EMAb的浓度,分别比较两组血清和腹腔液中的三项指标了解其有无差异,同时比较两组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和IL-18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并对内异症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三项指标两两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⑴内异症组血清和腹腔液中IL-17水平(13.66±6.57ng/L,14.21±7.72 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37 ng/L,9.38±5.13 ng/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根据内异症分期将内异症组分为Ⅲ期和Ⅳ期,内异症组Ⅲ期血清和腹腔液中IL-17水平(12.85±7.13 ng/L,12.80±7.39 ng/L分别与Ⅳ期(14.32±6.17 ng/L,15.37±7.96 ng/L)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异症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17水平(13.66±6.57 ng/L,9.33±3.37 ng/L)与腹腔液中IL-17水平(14.21±7.72 ng/L,9.38±5.13 ng/L)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⑵内异症组血清中IL-18水平(101.25±81.53ng/L)与对照组(106.62±52.42 ng/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内异症组腹腔液中IL-18水平(64.83±35.56ng/L)明显低于对照组(116.46±148.73 n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异症组Ⅲ期血清和腹腔液中IL-18水平(101.27±71.29 ng/L,73.30±43.15 ng/L)分别与Ⅳ期(101.24±90.72 ng/L,57.90±27.00 ng/L)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清中IL-18水平(106.62±52.42 ng/L)与腹腔液(116.46±148.73 ng/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内异症组腹腔液中IL-18水平(64.83±35.56 ng/L)明显低于血清中水平(101.25±81.53 ng/L),差异有显著性(p<0.05)。⑶内异症组血清中EMAb水平(1586.05±332.8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307.37±116.15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内异症组腹腔液中EMAb水平(1398.85±241.54 pg/ml)与对照组(1270.73±142.63pg/m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内异症组Ⅲ期血清和腹腔液中EMAb水平(1568.40±326.29 pg/ml,1415.74±270.23pg/ml)分别与Ⅳ期(1601.50±348.32pg/ml,1384.07±221.38 pg/ml)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清中EMAb水平(1307.37±116.15pg/ml)与腹腔液(1270.73±142.63pg/m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内异症组血清中EMAb水平((1586.05±332.81 pg/ml)明显高于腹腔液中水平(1398.85±241.54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⑷月经周期中内异症组与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IL-18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⑸内异症组血清 IL-18水平与腹腔液 IL-18水平呈正相关(R=0.360, P=0.023),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内异症组血清EMAb水平与腹腔液EMAb水平亦呈正相关(R=0.406,P=0.026),但相关关系并不密切。 结论:①内异症患者血清中EMAb水平升高,腹腔液中IL-17水平升高,IL-18水平降低,提示腹腔局部微环境的改变,推测三者在内异症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②内异症患者血清中IL-18无明显变化,推测IL-18等细胞因子主要通过局部作用促进内异症的发生和发展。③月经周期中内异症组与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IL-18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推测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IL-18水平可能不受月经周期的明显影响。④内异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L-17、IL-18和EMAb两两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推测三者可能各自通过不同机制参与内异症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