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儿童剧场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基础理论非常匮乏,核心概念界定不明,研究工具和方法有待完善。本论文致力于儿童剧场的基础理论研究,发现并提出理论发展所迫切要求的根本问题,回答理论前提,对儿童剧场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术语进行辨析,试图为儿童剧场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运用并指导于儿童剧场实践,促成儿童剧场的长远发展和广阔未来。 论文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辅以描述、实例研究。创新点如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儿童剧场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基础理论非常匮乏,核心概念界定不明,研究工具和方法有待完善。本论文致力于儿童剧场的基础理论研究,发现并提出理论发展所迫切要求的根本问题,回答理论前提,对儿童剧场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术语进行辨析,试图为儿童剧场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运用并指导于儿童剧场实践,促成儿童剧场的长远发展和广阔未来。
论文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辅以描述、实例研究。创新点如下:
1、为儿童剧场的学科建构提出核心概念,分析阐释“儿童戏剧”概念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观念,提出学科研究的新概念“儿童剧场”。在阐释儿童剧场的过程中改变提问方式,从探寻“儿童剧场是什么”转为叩问“儿童剧场是怎样的”,开辟新的研究视野和方向。
2、提出学科建构的前提:儿童剧场何以可能?指出这是关系到儿童剧场是否可能存在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从儿童作为观看者和行动者两方面入手,论证儿童剧场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合法性。
3、提问儿童剧场和非儿童剧场是否存在根本差异?从无形剧场和能量场的角度论述其差异性及具体表现,从外部探讨儿童剧场的分界,划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4、从内部考量儿童剧场的具体形态,发现儿童和剧场的可能性联结和方式,提出儿童剧场理论建构的三大支柱。
5、对“儿童剧场是怎么样的”这一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作出初步回应,针对中国儿童剧场艺术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后现代儿童剧场形态,呼唤儿童剧场的先锋性。
6、提出儿童剧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进入剧场、潜在观众、选择延迟、体验式欣赏、无形剧场、能量场。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受阴阳理论影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医五态人格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即通过使用现代的科学手段(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对大样本人群进行结构扫描,进而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每一人格特质与相对应的大脑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中医五态人格的生物学研究。 方法: 确定五种人格特质在219名健康个体的大样本中,采用
背景:虽然临床表现相似,但是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转归却截然不同。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特征不足以对两种疾病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因此需要找到辅助诊断的客观生物标记物。目前,有研究者试图从奖励敏感性的角度对两种疾病的病因学特征进行描绘,很多研究也都发现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在奖赏环路网络属性上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特征可能并非双相障碍病程早期的特征,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效力也因未进行验证
目的: (1)了解大学新生自杀的现状和特点。 (2)探讨自我控制在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中的调节机制。 方法: (1)调查研究:运用《自我控制量表》以及《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调查问卷》对3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现状,探讨自我控制在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2)实验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从内隐视角探讨自我控制在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关系之间
目的: (1)了解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现状与特点 (2)探讨感恩在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方法: 研究一: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现状,从外显的角度研究感恩在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行为实验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范式,选取有自杀意念阳性者168人,自杀意念阴性者1390人,分别研究感恩在内隐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转变过程的调节作用。
过去30年,心理学家们在数量认知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对数量是抽象表征还是非抽象表征的问题还存在争议。从数量抽象表征的操作性定义出发,这种争议可以解读为以下两点:第一,非符号数量本身的输入形式就是多变的,近似数量系统理论认为加工非符号数量时不会受到感觉信息的影响,而感觉整合系统理论不这么认为;第二,尽管非符号数量和符号数量的输入形式不同,但近似数量系统映射理论认为两者共享一套表征系统,而离
可协商命运观可以提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厄运时依然坚持追求目标的坚持性。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而言极其重要,因此,如何提升其可协商命运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往有关可协商命运观的研究多采用变量中心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可协商命运观的类别差异,这会对可协商命运观研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能够识别不同可协商命运观在不同个体上可能的特征模
“哪里”是疑问代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它的基本功能是表疑问,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又产生大量的非疑问用法,特别是否定用法。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描写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语言事实加以描写,并在此基础上立足认知语言观,对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哪里”的否定用法及其语用动因加以认知解释。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主
“远”和“近”是一对反义形容词,它们除了表示本义“空间距离的远近”外,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引申义。当前关于形容词“远”和“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义本身上,较多的是对它们引申路径的探讨,对于“远”和“近”进入句子后的表现则很少有所涉及。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结合标记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远”和“近”在进入一些比较句式、疑问句式以及陈述句的一些特殊结构后的不对称表现,并试图从语言
在现代汉语中,“贵”和“贱”是一组反义聚合的形容词,使用频率较高但不对称。“贵”和“贱”的语义较为丰富,很值得我们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前贤对“贵”和“贱”的分析极其少,他们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反义聚合形容词的整体分析和其他特例的分析上,例如“高”和“低”、“远”和“近”、“深”和“浅”的分析。我们在前人对反义聚合形容宏观研究及其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反义聚合形容词“贵”和“贱”的多义范畴进行分析和解
现代汉语中,共有13对互为反义的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这一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考察,根据整合度高低对其划分出层级并探讨不同层级的对举两字组的句法语义属性和句法表现,最后得出不同的层级的句法功能有所交叉,在句法上构成一个连续统。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研究范围;阐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现有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介绍了研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