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展现出了勃勃生机。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问题、矛盾和隐患,中国土地利用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要使这些矛盾化解和消除,其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考察和了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和量化变动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揭示两者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客观科学地评价现有政策优缺点,而且对制定新政策、调整现有政策,完善土地制度体系大有裨益。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对土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文以经济增长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择优分配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对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描述,系统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和土地利用所发挥的作用,对土地与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等产业的相互关系做出综合评价,说明任何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时期都离不开土地的空间支撑,土地是任何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必要要素。论文还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和韩国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演变历程,为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关系提供参考,通过对比了解中国可能所处的发展阶段,为政策优化提供借鉴。 随后,论文以我国百强县为研究对象,对200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联性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规律。这段时间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百强县是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每年根据对全国2000多个县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每年公布综合指数前100位县以及重要单项指标前100位的县。之所以选择百强县主要是基于百强县是最能代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还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可以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论文集中对我国百强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数据主要是考察2002~2004年百强县土地和经济指标,通过采用计量模型分别对建设用地和耕地与经济发展中的GDP、投资、产业结构、工业产值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进行一一对应关系的回归和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的多元回归,然后是按排名和分类别的相关分析,来考察土地面积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论文在GDP的变化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正相关,而与农用地(耕地)面积的变化负相关的基本结论基础上,对得出的回归结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 论文为揭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内在规律,构建了与基于“分类型”的土地-经济相关性分析体系,应用“用地-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的一一对应关系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按排名和分类别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百强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弹性关系,并对此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价,以探讨土地利用的外部效果及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途径,为研究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土地利用对策提供新思路。论文将百强县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与全国进行比较,以考察其代表性(与全国之间的差异性大小)和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国外比较),分析其所处阶段和存在问题。最后,根据针对百强县得出的研究结果,提出土地高效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 论文研究发现,百强县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耕地、生态用地的减少速度都非常快。论文主要结论有:(1)建设用地增加对拉动经济增长有明显效果,对优化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2)经济越发达,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依赖度越高;(3)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不同;(4)所处的区域不同,则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存在明显差异。(5)“分类型”的土地-经济相关性分析体系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我国百强县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不仅土地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影响度,而且,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市场各种要素共同作用,使得土地利用结果发生了变化。根据对百强县土地与经济关系多方面全方位的分析结果,对全国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分别就单项经济目标、实力差异、模式差异、区域差异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决策启示。随后,论文通过构建耕地与GDP的相关关系模型,对我国未来的耕地总量进行了预测,发现国务院提出的耕地保护红线将很可能被提前突破。耕地的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这样就给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资源利用安全、社会安定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控制各类用途土地的规模,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和谐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新目标。 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制度与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创新,需要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调整和优化,就此提出政策建议:(1)耕地宜占则占,占补必须平衡,因而要加大土地整理的投入和力度,集约节约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加强土地利用结构内部挖潜,提高各类土地的利用效率。(2)设置耕地红线只是权宜之计,要深入探讨保障粮食安全的其他有效途径。(3)根据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现状,制定各类用途土地的控制规模。(4)加大工业用地规模的控制力度,严格工业用地管理政策。(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制定全国和各省市区产业用地指南。(6)尽快建立以土地资源保护为重要前提的新型政策指导体系。(7)建立土地利用预警系统及其保障和服务系统,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