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通过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渗透,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甚至能够影响其思维方式。根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6.18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为2.56亿,占网民总体的41.5%。而在这2.56亿青少年网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4.4%。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较高,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新媒体应用水平,相对较长的新媒体接触时间,因而更易受其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有关文献的研究,对新媒体已有的部分理论进行梳理,综合分析了新媒体的发展情况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成都地区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本科生的实证研究,搜集到两校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方式变化情况的一手数据。从数据入手,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针对新媒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对策,为高校和社会提供借鉴。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概述部分,分别从新媒体的产生与沿革、形态、新媒体的消解力等方面来介绍新媒体。新媒体的消解力是新媒体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社会变化的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引发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采用“受众本位”、“创新与扩散”、“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对新媒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运用实证研究对目前网络和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主流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分别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入手,通过大学生游戏、购物、“宅”、社交以及他们的学习、研究、课程、书写等现象的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生活习惯:其一,游戏成为课余生活的主流;其二,“宅”文化在大学生中普及,以及电子商务为“宅”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三,大学生社交渐趋圈层化;其四,大学生阅读篇幅渐渐变短,信息判断能力减弱;其五,大学生键盘输入普及,手写时间减少、手写能力减弱;其六,网络成为学术前沿和知识储备地,图书馆功能发生改变;其七,课堂教学电子化,相机与照片辅助笔记等。本部分也对这些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第五部分从正反两个方向入手,分析了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产生的影响。最后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总结了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生活习惯,针对其受新媒体影响的情况,发表思考并提出对策。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自然界的污染也空前严重。当自然界的污染开始危害人们的正常健康生活以后,人们开始发现,牺牲自然界换来的物质财富并不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 SI)是芸苔属植物重要的生殖保障,具有避免自交、促进异交的作用。芸苔属植物SI不仅是植物细胞识别、信号转导的模式系统,而且在植物生殖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自然资源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因此,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约束问题不可避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
背景: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鉴定未知病原体对传染性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以及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于不能设计出病毒基因组特异的PCR引
本文以文本解读、比较研究为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庄子注》这一文本的细致分析以及与《庄子》思想的比较,重构了郭象哲学美学思想,并为之划分了边界。绪论部分简要介绍郭
19世纪被称为欧洲均势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因为确立了维也纳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是以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及会议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则和“欧洲协调”为基础的。维也纳体
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四轮独立驱动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核心。本文以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驱动力控制方法与驱动力分配分析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对他人造成侵害,所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是我国法律理论界对于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普遍认知。可是在司法实践中关于不作为侵权责任的认定却较为凌乱,我国的
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是整个翻译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一直是整个学科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块。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研究逐渐引起了
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企业和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的主要平台正在逐步完善,形成体系,进一步增强透明度和权威性。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