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将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可看出2018年以前中国的立法一直没有明确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凭借惩治贪腐犯罪的社会风向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正式新增了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制度运行初期有较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提出建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提出全流程监督缺席审判程序的建议以及技术引进司法的提议,这两种建议为解决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运行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可看出2018年以前中国的立法一直没有明确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凭借惩治贪腐犯罪的社会风向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正式新增了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制度运行初期有较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提出建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提出全流程监督缺席审判程序的建议以及技术引进司法的提议,这两种建议为解决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运行难题提供了超越制度本身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因此本文试图从技术角度出发寻求完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机制,并在诸多技术中最终选定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本文在第一部分的引言之中简单介绍了选题来源、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为文章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第二部分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完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正当性。首先对我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进行简单介绍,接着揭示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适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当前针对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运行所遇难题提出的对策,得出当前对策无法系统地全方位地解决制度问题,因此必须另寻他法来助力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在“他法”中如何寻定区块链来完善我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然后着重论述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中的运用基础,包括区块链技术和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契合性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目前问题的优势。第三部分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完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应对机制。其中的风险包括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本身存在的开发风险和应用风险,以及将作为技术的区块链引入司法领域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水土不服”的风险。而应对机制则相应的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提出的“技术定位”的要求;第二方面则是针对其“水土不服”提出加强建立二者融合的机制。第四部分探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完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路径。这部分包括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其中技术设计主要指对区块链技术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中的具体运用构想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和流程设计两部分,而系统架构设计包括五个模块和五个技术层;制度设计则主要指制度完善的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以上内容的总体评价,重点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期待。本文研究表明,运用区块链技术能满足我国刑事缺席审判的较多诉求。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模块能全流程监督刑事缺席审判,自动处理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运行中的异常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控辩审有一方缺位的缺点;利用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机制对缺席审判流程进行多方主体的公证,用技术解决公众尤其是被告方对被告人缺席时审判正义的质疑,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权威,在技术层面保障被告人权利;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快速解决纠纷,能在相当程度解决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司法资源浪费问题。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刑事缺席审判中的具体运用,本文以当前已有的刑事缺席审判诉讼程序为基础,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已有的框架进行优化,将刑事缺席审判各主体和环节嵌入区块链系统中,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中。这种思路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完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提高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效率,确保裁判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为技术介入司法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智能化时代我国刑事司法的发展和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我国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实践起步于2003年“非典”疫情,当时我国常态化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面对数量骤增的医疗废物只能发布技术性规范文件予以指导。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法律制度的发展进程,虽然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在政府各部门的有力协调下实现了安全处置,但也暴露了我国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短板。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对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顶层设计,其能够直接适用的依据只有突发事
除引言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法检关系的现状。2018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被追诉人认罪认罚态度为界限分流刑事案件,这一审前分流的改革思路要求检察官发挥越来越多的筛选与处理职责,其推崇的快速办案要求正悄然改变着法检机关原有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定位:首先,检察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法院审判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再次,“实质
工资作为劳动者的核心利益之一,对劳动者的生存、人格全面发展,促进劳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对劳动者的工资保障水平并不乐观。微观层面上,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工资权利、损害分配正义价值;宏观层面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系扭曲、失衡、不公平问题较为突出。在上述问题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工资概念、工资权利的逻辑、法理、构造、体系性认识明显不足,进而导致我国相关政策立法相对粗疏。因此,本文要研究的核
毒品大量流入社会严重损害不特定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效抑制毒品供给始终是刑法打击的重点。2012年刑事诉讼法正式确认了公安机关采取隐匿身份侦查方式的范围及限度,为特情介入侦查涉毒案件提供了程序法支持。与此同时,刑诉法允许特情介入的同时明确规定不得引诱他人犯罪,这就对其中引诱他人犯罪的行为的惩处提出了具体要求。近年,刑事诉讼理论围绕规范特情介入方式展开系统细致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成果,相对而言,刑法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企业因不同于传统营利性企业的特殊属性而开始受到学界关注。目前社会企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念界定、主体资格、发展现状、政府激励措施等方面均略有差别,同时也存在着其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类型而在实践中发展的局限性和困境。法律激励机制在克服各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局限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有诸多局限。尤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未赋予社会企业法定主体资格的国家中,法律激励机制更是存在诸多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蓄电池将在2020迎来第一波退役高峰。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具有经济与环保双重意义,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动力蓄电池存在众多技术难点待突破,电池技术、回收网络布局投入成本高以及动力蓄电池回收市场无序化导致动力蓄电池回收率难以保障等问题,梯级利用规范内容不完善、体系不成型,可操作性不强,主体行为缺乏指引和约束,行业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本文基于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现有规范内容和实
我国司法实践中涉及名誉侵权的诉讼不断出现。名誉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司法解释与解答中,可以看到对名誉权的保护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1。该原则认为行为人的加害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必须加害人主观上对损害的发生持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才会因此承担过错侵权的赔偿责任。周清林称民法典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2民法典的出台对保障权利起着一定作用。法典第1
“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对行政协议约定的条款进行的解释,对协议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人民法院经过审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审查行政协议的依据”,这一最高法指导案例裁判宗旨中明确指出的行政机关的协议解释权,以其行政优益权的特殊属性,于行政协议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在行政协议订立履行的全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行政机关变更解除等单方行为作出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学界相关的系统性研究却几乎空白。无论是从理论还是
传统内部行政行为的学理研究集中在其可诉性与“外部化”方面,在视角上多从外部行政出发。这导致对内部行政行为的研究未能从整体上进行观察,未能实现行政与司法双重面向的统合,本文正是这种整体性思考的一种尝试。本文的中心命题,即本文重构之内部行政行为概念是:内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管理内部行政事务过程中,以内部行政系统中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组织和公务员为对象作出的具有行政法意义的行为。其基本类型包括制定内部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基因编程、核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其蕴涵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引起国家治理层面的变革。科技风险的不确定性、广义价值冲突性以及有组织不负责的特性昭示旧行政治理模式的失调与新治理模式的渐进性成型。风险规制仅仅依靠权力的针对性控制并不足以取得良好的规制效果,而科技的复杂性更使科技风险规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以控权为价值取向的传统行政法理论亟待面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