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8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违约逐步呈现常态化,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对发债企业主体提供风险评判和预警的基础性服务机构,其出具的信用评级质量饱受质疑。因此,在评级风险频繁暴露的市场环境,如何对中国债券违约企业的评级调整的及时性进行检验,动态捕捉发债企业的信用风险,有效监测发债企业的违约可能性,促进评级业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首先探讨如何动态追踪违约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构建预测准确度较高的、适合我国债券市场的计量模型。进而,基于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估算债券发行企业发生实质性违约前三年的违约概率,以穆迪评级机构在不同等级下的边际违约率作为参照基准,确定将违约概率映射到信用评级的区间阈值,据此对受评企业赋予模拟评级。接下来,将模拟评级与国内七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的调整节奏相比较,考察评级调整是否符合发债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检验机构评级调整的及时性,比较国内评级质量的优劣。最后,按受评违约样本企业的产权属性分组,对比子样本模拟评级与实际评级之间的变化节奏,考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级调整及时性是否存在差异。
实证结果表明,首先,Lasso-Logit模型能够有效追踪触发违约前的企业信用风险动态变化。进而,基于LL模型的模拟评级和国内七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国内评级业整体上普遍存在事前评级虚高和跟踪评级滞后现象,风险提示不够及时有效,对违约风险的预测能力和国际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其中,只有少数评级机构(如联合信用、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在触发违约前一年进行过评级下调。最后,国有和民营企业评级调整的对比结果表明,民营企业模拟评级和实际评级之间的偏离度相对较大,说明具有不同产权属性的违约企业的评级调整及时性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对策建议:评级机构应强化评级质量管理,提升风险监测技术;监管机构健全统一监管的制度框架,规范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探讨如何动态追踪违约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构建预测准确度较高的、适合我国债券市场的计量模型。进而,基于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估算债券发行企业发生实质性违约前三年的违约概率,以穆迪评级机构在不同等级下的边际违约率作为参照基准,确定将违约概率映射到信用评级的区间阈值,据此对受评企业赋予模拟评级。接下来,将模拟评级与国内七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的调整节奏相比较,考察评级调整是否符合发债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检验机构评级调整的及时性,比较国内评级质量的优劣。最后,按受评违约样本企业的产权属性分组,对比子样本模拟评级与实际评级之间的变化节奏,考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级调整及时性是否存在差异。
实证结果表明,首先,Lasso-Logit模型能够有效追踪触发违约前的企业信用风险动态变化。进而,基于LL模型的模拟评级和国内七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国内评级业整体上普遍存在事前评级虚高和跟踪评级滞后现象,风险提示不够及时有效,对违约风险的预测能力和国际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其中,只有少数评级机构(如联合信用、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在触发违约前一年进行过评级下调。最后,国有和民营企业评级调整的对比结果表明,民营企业模拟评级和实际评级之间的偏离度相对较大,说明具有不同产权属性的违约企业的评级调整及时性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对策建议:评级机构应强化评级质量管理,提升风险监测技术;监管机构健全统一监管的制度框架,规范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