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开始深刻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重新形塑个体的社会交往,网络信息①也日益成为反映社会动态的重要载体。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是民众基于既往经验对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感知。随着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的长期积累,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信任结构发生变化,网络信息的真实与虚假界限模糊,民众基于既往经验对网络信息先入为主地相信并传播,其网络行为往往伴有现实的侵权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转型期社会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风险释放的不确定性、个体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社会成员对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感知。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作为网络场域的客观存在,是转型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在网络场域的信息表征,是转型社会结构张力和功能乏力在网络社会的表现。时下,中国网络社会已经与现实社会嵌合互构、交互影响。随着转型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固化潜藏下的社会矛盾问题,通过网络场域得以放大扩散,网络信息成为现实社会矛盾问题的实时反映。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现实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合理,社会基本兜底机制的欠缺,缺少信服力的社会价值体系等等,逐步造成了社会的低融合度、低信任度,折射出社会发展失衡下的社会心态失衡。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会个体可以通过网络脱域介入现实社会,实现语境与场域的再造,引致网络信息无序释放,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并行,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不时发生。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社会公正和网络社会等理论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基本内涵,观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基本特点,研析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分布态势,多维透视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宏观社会成因,探究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微观演化逻辑,辩证分析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社会影响,建构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消解路径。本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导论部分按照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这一具体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研究意义。在梳理网络谣言、网络新闻、网络舆情等既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期望对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内涵界定、社会成因、演化逻辑、信息权力研究等方面取得进展。第一章主要研究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概念内涵、基本特点以及分布态势。可以看出,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在时下中国时政、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领域都有波及,值得高度重视和加以研究。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现实社会的结构成因、功能成因、网络社会成因。事实上,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正是转型社会矛盾问题的网络投射。现实社会结构层面的利益关系调整失衡、社会阶层结构区隔,社会功能层面的社会资本阙如、法治精神缺失、精神信仰缺失,成为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社会土壤。此外,“去中心化”的网络社会架构,降低了信息发布门槛,增加了信息发布主体。网络互动规则相对空白,网络法治尚不完善。网络推手和普通网民在各种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下,成为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重要主体因素。第三章从微观角度探究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演化逻辑。主要沿着“社会不公——网络动员——心理预期——权力博弈”的逻辑链条,阐释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演化过程,重点探讨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其中,社会不公是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发生的逻辑起点。现实社会的“低信任”结构和信息回应机制不健全,互联网信息的“弱把关”,促使民众网络信任较高。网民仇富、仇官、好奇、窥私心理的作用,促使民众基于社会不公进行网络动员。不确定性信息契合民众心理预期,容易造成大面积传播,最终在网络场域出现社会各方力量的微观权力博弈,信息权力对冲传统权力,出现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第四章主要研究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社会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层面。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作为社会动态的晴雨表,可以为相关部门查找现实社会矛盾问题提供风向标。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联动现实社会,扰乱社会秩序,引致网络暴力,催生网络民粹主义,侵蚀社会认同,诱发社会冲突。第五章主要探究中国转型期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消解路径。主要以健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为逻辑主线,包括提高网民主体媒介素养,健全网络场域法治,适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并从强化政府基本职能角度,重点分析规范公权力运行、冲破利益固化和阶层固化、优化社会结构、重构社会资本、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以消解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社会土壤。结语部分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了网络信息不确定性现象的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