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沉默,一种长期以来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时常被冠以“尴尬”、“冷场”之名,需要“打破”、“消除”,新课改下的课堂沉默更是无处遁形。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既可以作为一种交流障碍继续存在,也可以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完成教学言语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从另一条路径达到教育目的。基于对现实中无视、轻视甚至敌视沉默现象的忧虑,笔者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还原沉默的本来面目,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具有丰富与拓展教学理论的价值,也具有改善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论证了沉默以及课堂沉默的内涵,分类、特征及功能,影响因素以及课堂沉默之教学价值的实现。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本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缘起、研究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掌握了现有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研究创新性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界定。通过对沉默概念的追根溯源,结合传播学的学科内容,论证沉默与言语之关系,阐释课堂沉默的内涵,并指出理解与把握课堂沉默的注意事项。第三部分为课堂沉默的分类、特征及功能。特征与功能分析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通过研究,课堂沉默的特征表现为意义模糊性、蔓延性、伴随性及普遍性。教师沉默具有调控、启示、辅助功能,学生沉默具有掩饰、反馈功能。第四部分为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分析。本部分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堂观察,对某七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以学生沉默为例,从教师、学生、环境与文化四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五部分为课堂沉默的教学价值的实现。在本部分,笔者主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沉淀教学智慧,让必要沉默机智化;把握课堂脉搏,让消极沉默积极化;鼓励课堂表达,让积极沉默显性化。第六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