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症并非一个单纯的疾病,而是某一个疾病某个阶段的伴随症状,虽然症状简单,但其病因病机,却很复杂,是反应疾病内在本质十分可靠的外部表现依据,古代医家特别重视渴症,在辨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歌篇》中,将问诊归纳为十问,便于临床应用,经过清代陈修园将其略作修改,而成《十问歌》,其中“七聋八渴俱当辨”正是把渴做为问诊的的一大部分,故渴症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渴即口中干渴的感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不仅外感可见,内伤亦多见。但观临床对渴的辨证及治疗,多认为是热盛津亏,而予清热生津药,有有效,亦多有无效者,因对渴的辨证未成系统,用药未有针对也。研究目的:仲景《伤寒论》中对渴的辨证有系统的论述,治疗有针对性的方药,而散见于六经中,不易被发现,今欲系统整理《伤寒论》中记载渴的原文论述,并分析渴出现的病机所在,以及分析仲景治疗渴的针对性方药,结合《内经》的理论,得出渴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药,以提高渴的治疗效果。方法:1、收集《伤寒论》中有关“渴”的原文及方药,预想以君药测方,以方测证的思路,来解释每个证型出现渴的病机,君药的确定本人认为凡在《伤寒论》中的方药,按药物的排列顺序,第一位药即为君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药物分析依从《神农本草经》中的性味功效。2、《伤寒论》中有渴的条文中同时出现小便异常的症状频繁,饮水、小便、舌苔为体内水液代谢情况的外在表现,故在分析渴证之后,进一步分析《伤寒》中出现小便异常,舌苔异常的情况,力求说明渴与小便异常、舌苔异常的关系所在,为渴的治疗及辨证提供更多依据。3、最后总结渴的辨证思路及针对性的治疗方药,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渴的治疗效果。结果:渴的出现不外津液亏虚与津液运化输布障碍,津液亏虚有《内经·痿论篇》“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金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及《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因治疗不当,重发汗而复下之,导致津液受损,出现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的情况;或由远行大热不得水,胃中干。若只单纯津液亏虚而未有影响运化输布路径,只需“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故临床出现渴而饮之不愈者,多为水液运化输布障碍所致。结论:《伤寒论》中对渴的辨证及治疗是以《内经·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为依据。根据不同环节的问题得出《伤寒论》中渴的病机及治疗方药为:1胃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1胃中干,无津液游溢上输,治则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1.2胃中热结,消耗津液,治则清胃热,结于上方以大陷胸汤;结于下方以承气汤;2脾气不能散津,上输于肺,2.1脾为湿困,治则化湿健脾,方以五苓散;2.2湿郁化热困脾,治则清热利湿,方以茵陈蒿汤;2.3脾阳不足,则温阳健脾,方以理中汤,甚者四逆汤。3,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3.1肺受寒邪,津液不行,治则温肺散寒,方以小青龙汤去半夏加天花粉;3.2肺受无形热邪,肺不下行,治则辛寒折热,方以人参白虎汤;3.3肺受虚热内扰,肺不下行,治则养阴肃肺,方以猪苓汤。4,三焦水道不通,4.1木气疏土不畅,治则和解少阳,方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人参合成前四两半,加天花粉四两;若兼有脾气不足,治则和解少阳,兼补脾气,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4.2木气疏土太过,治则调和厥阴,方以乌梅汤。5,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于口,5.1肾中阳气不足,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治则温肾散寒,方以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