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清末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整个20世纪,刘鹗及《老残游记》成为晚清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不仅产生了大量极具学术内涵的成果,而且,围绕着《老残游记》及其作者评价所展示的学术研究与时代话语、学术与政治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折射出20世纪学术研究争取独立地位的曲折历程。在刘鹗与《老残游记》进入学术视野之初,研究者多是刘鹗的同时代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有感同身受之处,因此,研究多能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的同情”给予作家及作品宽容、公允的评价。而20世纪50、60年代,因统一的意识形态建构的需要,思想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整合运动,学术研究开始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诉求。在泛政治化的语境中,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以外诸多因素的干预,由过去的基本肯定转向了否定、批判,出现了一些依据现实需要的武断的,甚至谬误的评价。文革结束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学界对于政治强行干预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祛除特定意识形态的干扰,回归学术本位成为学界的共识,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宽容的文化环境,为文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此背景下的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出现了多角度、多层面、百花齐放的局面。从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中,不难看出20世纪的中国学界经过长期的坎坷和消耗,才终于明白了一个原本浅显的道理:只有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才能确保学术研究的价值。由此得出结论,首先,学术研究固然不能完全摆脱政治的影响,但也决不能丧失自己求真求实的本质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政治不能将学术研究视作实现自身价值诉求的工具,尤其是不能将学术当做特定意识形态和政治策略的传声筒,政治应当给予学术独立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学术研究获得生长的广阔空间。这是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的曲折历史给予今天学界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