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是历史题材话剧创作的黄金时代。抗战历史剧作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中的瑰宝,立足于现实,取材于历史,借历史的方式抒情,用戏剧的形式叙事,在演绎历史中反映现实,在刻画现实中发展历史。抗战历史剧以虚入实,以史警世,以诗述史,以戏演史,是现实回溯历史的心灵史,是历史启蒙现实的人性史,是充满诗意哲思的民族史,是书写话剧本土化的戏剧史。 本文主要从“史”与“实”、“史”与“诗”、“史”与“剧”三大方面,在纵向上结合与元杂剧明清传奇中的历史题材戏剧、“五四”时期历史剧、“左翼”时期历史剧的比较,在横向上分析抗战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孤岛”历史剧的异同,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和手法,探索其中历史史实与社会现实、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历史理性与历史诗意、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等方面的特殊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总结抗战历史剧给予后世的经验和启发,并重新审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和相关历史剧,为相关史剧理论阐述提供尽可能丰富全面的文本支撑。 首先,史实,是历史的亦是现实的。抗战历史剧这一文学表现形式,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历史为支点,横跨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本文在第一章节点明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热潮是时代需求直接产物。继而从人性的高度和心理的深度,联系战时众生际遇,通过对历史剧文本中“人民话语”和“群体启蒙”的细读,通过对历史剧题材选取的类型化和人物的典型性分析,寻找历史文本内部与外在现实的契合点。同时,明确历史剧中“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史实”相辅相成的关系:史实反映现实,现实发展历史,历史指向未来。 其次,史诗,是理性的亦是诗意的。史实与现实,要以理性启蒙与诗性发展的主体精神为基础,方可实现在文本中的统一。“诗”与“史”的关系,正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在具体历史剧文本中的直观反映。在文章第二章节中,主要论述抗战爆发后历史剧在“泛政治化语境”中从“个人诗剧”向“民族史诗”的转向,区分剧中“史学氛围”和“诗学氛围”,根据歌颂主题和诗意氛围的差异划分为人民战歌、英雄颂歌和烈士挽歌三类,并进一步谈及历史剧对现实的启蒙,是“历史理性下的诗意启蒙”,又可具体表现为“真”的启蒙、“善”的启蒙、“美”的启蒙。史学氛围和诗意启蒙的交融,直接催生出抗战历史剧中“哲”与“诗”相统一的人物形象:偏重历史真实的理性人物和偏重艺术真实的诗性人物。 再次,史剧,是历史的更是戏剧的。第三章中主要探讨戏剧历史化和历史戏剧化两种创作倾向,以及抗战历史剧在戏剧性上取得的成就。史剧的创作风格追求无外两种:“史”或“诗”。取材于历史是历史剧的基本特征,史剧追求史实,戏剧历史化是其当行本色;戏剧性是历史剧的戏剧价值,史剧追求诗意,历史戏剧化是其审美所趋。戏剧历史化,实事求是,注重史实,自成系列,以文记史,主要表现为对史料选取的严谨和对历史规律的重视。历史的戏剧化,古为今用,失是求似,灵感一闪,以诗述史,主要表现在历史选材的戏剧性、历史人物的戏剧性、历史情景的戏剧性上。史剧,归根到底,应回归到“剧”这一文学体裁上,其基本创作规律应是历史戏剧化,此亦是抗战历史剧久演不衰的魅力所在。 最后,文末小结点明结论和研究价值:抗战历史剧,其文学的终极意义指向战时现实,而其历史剧研究的现实意义则指向当代,指向对其戏剧性的继承和发扬。抗战史剧,一言以蔽之曰:发于实,成于史,述以诗,归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