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手术为新近发展起来的胸外科微创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治。目前VATS用于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已得到胸外科同行的广泛认可,但对该术式的认识仍存在争议。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从2009年开始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到现在,技术上已日臻成熟。目前已可以熟练完成各个肺叶的全胸腔镜下切除,并可熟练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对于这项技术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只有通过客观评价该项技术的优缺点,发现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才能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间于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或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二者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各项客观指标,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价值,为日后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1年9月于我科因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VATS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为59.90±6.86岁。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58例作为对照组(TOS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为60.2±5.65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病理分期、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应用止痛药频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方面指标。结果: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病变特点、临床分期及患者一般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肿瘤学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病理类型构成比(6:24vs20:38)及病理分期编组构成比(11:18:1vs14: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结N1站及N2站数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临床资料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及闭式引流时间、术后镇痛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对比,其结果显示,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95.63±28.43:150.17±62.73)、术后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杜冷丁次数(0.7±0.89:1.30±1.21)、引流时间(5.07±1.63:6.07±1.74)、术后总引流量(1186.67±235.60:1633.53±288.06)、及术后住院时间(8.87±1.11:9.60±1.22)等方面均小于TO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174.47±17.94:139.67±29.63)、住院总费用(36125±3805:31534±2350)等方面则高于TO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非阿片类镇痛药泰勒宁次数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TOS组,两组患者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但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总费用较高。2.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可达到完全性肺叶切除手术标准,且纵隔淋巴结清扫可达到与开胸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总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微创的手术方式,应予以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