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形容词备受争议。由于其内部成员丰富,语法功能复杂,形容词带宾语这一用法,学者们很难达成一致。目前对形宾结构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在缺乏真实语料支撑的情况下,集中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上的静态描写,从认知视角对其内在生成机制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尝试运用非范畴化理论(Decategorization Theory)、转喻(Metonymy)、语言的过程述义(Process predication of language)以及突显原则(Salience Principle)创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即基于非范畴化的过程述义转喻突显模型(简称为DMPS模型),并以此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形宾结构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方面的特征来揭示形宾结构内在生成机制。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本文将该词典中仅被标注为形容词的一类词分别带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以形容词是否进入动词的句法位置为准则,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212条形宾结构语料构成封闭语料库。在DMPS框架下,通过对212条语料定性定量的分析,本文发现:句法上,形宾结构中的形容词有单音节和双音节之分,其中单音节形容词有12个,所占比例为5.6%;双音节形容词有200个,所占比例为94.3%。此外,形宾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构成方式:(1)形容词+名词;(2)形容词+修饰语+名词;(3)形容词+数量;(4)形容词+动态助词+名词。语义上,根据形宾结构中宾语所承担的题元角色,形宾结构可分为四类:(1)形容词+受事;(2)形容词+对象;(3)形容词+范围;(4)形容词+命题,其中第一类所占比例最大,为77.4%。这四类形宾结构的形成都是由于说话者对形容词的概念化方式发生变化,从整体扫描转向序列扫描。语言述义也从对应于形容词的非时间关系述义转向对应于动词的过程述义。说话者序列扫描随时间变化中的一系列状态,以最终状态转喻动作,将整个变化过程语码化为形宾结构,突显了形容词的动态性以及变化后形容词所表示的最终状态。此时,形容词已经历了一个去范畴化的过程。语用上,形宾结构的使用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性和经济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