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弱势群体”主导的异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社区规划营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外众多国家大兴“社区发展计划”,孕育出“社区规划”,成为城市规划学科分支之一;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也正式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成长起来,因此也产生社会各界对于“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关注研究及实践。二者看似归属两个学科,但实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有的社会学属性为其交叉点。按照福柯、列斐伏尔等社会学家对于这种社会空间生成的理解,城市空间是社会各利益角色权力较量关系的表征,那么公众参与社区空间生产沿革至今,表象背后的实质--包括政府、社区民众与其他权力角色间的角逐又产生了怎样的转变?原始的自上而下的权力金字塔正在崩塌,转向多元并置对抗格局,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又要如何面对这场角色的更替?   时下,以美国为代表,在一系列在公众参与方面有着先进理论思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家社会中,以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机构引领的自组织社区规划行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正是本文的一大切入点。立足于公众参与模式的发展研究,本文摆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单纯的技术层面研究的窠臼,从社会微观权力的视角剖析公众参与背后的深层机制:以美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模式沿革分化为参照物,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差距与优劣势,研究探索其中的本质问题,并以时代的信息化特征为依据展望未来参与实践之路。围绕这些问题,文章从以下分五部分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了研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乃至社区规划的缘起,意义的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为理论梳理,以20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学术研究理论为主要内容。首先,本章从定义、价值以及社会权力空间等角度对“公众参与”进行概念界定与剖析;其次,本章以历史时间沿革为线索,分国外与国内两个领域列举公众参与在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三部分为实践陈述,着眼20世纪美国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乃至社区规划的实践发展历程以及模式转型。借鉴“他组织”与“自组织”这一对哲学概念,本章按照自上而下的传统参与模式与自下而上的新型协作参与模式两种不同社会主体主导的参与类别,通过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分别总结其实践经验教训。   第四部分为国内现状陈述与分析,观照前文所述的美国参与现状,并引香港这一特殊区域的参与实践作参照对比,分城市规划与社区规划两层面,揭示我国参与规划暂处落后状态的深层机制原因;同时列举国内参与实践中新生的先进案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参与发展道路。   第五部分为补充与总结,首先强调前文所述的新型参与模式的成长中,除新生的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内因外,随时代孕育而出的技术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外因,因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极大助力。最后总结前文所述观点,落脚于“将密度人性化”,提出了通过经验研究与规划设计者的角色转型进一步发展公众参与社区规划乃至城市规划的希望。
其他文献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底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6.10%,重庆同年城镇化率高达60.94%。受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新建都市区内的传统寨堡,一方面遭受
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的趋同造成了景观环境缺乏自身特色和个性。对场所的研究是营造景观特色的必由之路。基于场所的景观迈过了民族主义的局限、超越了地域主义的泛化,它不再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我国的经济、社会观念以及老年事业的发展却很大程度滞后于老龄化的进程,集中表现为我国的社会养老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和现有的社会养老
学位
目前,旅游小城镇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些城镇空间发生着急剧地变化,空间拓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组织的调控范围,城镇空间建设若没有人为规划的指导将付出惨痛的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扩张,中小城市在日复一日向更高、更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变得面目模糊。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特色在快速城市化的进
浙江是沿海发达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受到土地资源短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此时,由于滩涂资源的丰富和围垦历史的悠久,围垦滩涂、造地筑城成为缓解土
邯郸地区的乡村托幼建筑在节能领域有着很大的潜力。其一,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它有着显著的优势,例如可持续能源的利用。其二,邯郸地区乡村托幼建筑近2000所,实施节能设计的很
论文首先建立从城市的角度研究住区的视角,以“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对西方住区发展历程以及住区相关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其发展脉络
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被公认为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试点城市,苏州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而发挥公共